第10版:副刊

从人间烟火中剥离出诗意

——读闫文盛《灵魂的赞颂》

  •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作者思想相融的过程,不管是水与水相融,还是水与火相融,我们都在通过文字竭尽全力地探索着对方的灵魂,这个过程非常美妙,非常空灵,非常迷人。沿着对方思想的隧道深挖,沿着对方思想的台阶拾级而上,忽然遁入第三种思想时,那种灵光乍现的欢喜,简直叫人拍案叫绝、美不胜收。这欢喜的时刻若在清晨,则整日神清气爽;若在深夜,可能就要失眠了,你会发现体内如有游龙走蛇,骏马奔腾,似饮美酒般难抑。
      这是我深读闫文盛的散文精选集《灵魂的赞颂》时的一段思索。该书按《主观书》的序列分为“灵魂的赞颂”“你的秘密指纹”“寓言或未尽之书”“时间的精选”“闪电传”5个小辑以及“主观书传:肖像的诞生”。每一章的精彩似乎都有迹可循却又都无法无象,作者依着思想的脉络和文字的舒张自由落笔,长短相依,穿插着叙述与哲思,融合着诗言与精句,展翼联翩、沧浪翻卷,惊醒我这个“梦中人”,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梦境可以这样描述,有进了茶园之感,香溢四方,入脾沁心。
      阅读此书,你不必纠结能否读得懂,能否读得透,你也不必纠结读了此页忘了前页,不必纠结长读之后脑袋里空空如也,你只管进入这“竹林九曲”似的迷宫,只管瞬时的美感和畅爽连续,只管那时而磅礴、时而微妙的诗意包围,读几篇你就会发现一个立于浑浊世间的人的凭栏怅望和慨叹,那人就是作者,他有一个谨慎抒情的,敢于镇守语言的黄金场的灵魂。再次强调,作为读者,你就只管全神贯注沉浸其间,如在荒野中寻找那朵通灵的洁莹的雪莲,如在楼群密集的城市中心找到有人等你的站牌,如进入一扇有先哲指引的传送之门。正如作者所写:“在最深的阅读中,阅读者是没有存在感的。”
      “集片羽之光,向着更高的哲学思想迈进。”读到《交响乐》一文时,窗外的夜色中星光闪烁,而每一颗星星都有着自己的名字和使命。可以把他们想象成佩索阿,想象成卡夫卡,想象成尼采……他们各自照耀着,“他们的面孔中满是迷醉”。作者也沉醉,沉醉在这种散文新的言说方式中,集三千多个时日精心创作,反复打磨,仿佛听从了一种召唤,正如他在此文结尾所写的“万物都在振动,而我听到了那种鸟的叫声”。
      忘了哪位作家讲:“散文是面对真实”,闫文盛笔下的真实可谓是“虚幻的真实”。他从人间烟火中剥离出诗意的内核给我们看,看它的洁净通灵,看它的云蒸霞蔚,看它的葳蕤磅礴,看它的变化万千。
      该书让我感觉最深切的是:他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我的阅读史可谓是“绕着名著”走。尤其看见大部头就头疼,一本《静静的顿河》就够受了,还看什么《追忆似水年华》!可谁知道!二遍读完本书之后,非常自信地直接就“畅游”了“顿河”,“追忆”了七分之二,正在开读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写作的动力之源似乎来自某种情绪的内在而神秘的启动”。阅读也是,读到一段倾心的文字如尝鲜果,如入秘境,它引导着我深读那些名著,那些大部头,带我上台阶、飞云梯。我是不能随意放下这本书了,随时翻阅,随时捧读,这一本批满了歪歪斜斜的字,再买一本继续又何妨。或许作者就是这么阅读昌耀、阅读埃德蒙·雅贝斯、阅读卢梭、阅读奥勒留、阅读他自己,阅读他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他自己的身体、索思和灵魂。他听到了一声鸟叫而多年探索劳作,我读到了他的这本“一百二十万字的主观书系列精选”,好似临近了他的灵魂之树,生奇枝、长怪叶,直戳着茫茫无边的天际,仿佛要探到天机——“我很少在梦境中看到笑容密布的人”。“我看见闪电埋葬了寓言”。“我”察觉到了飞速而逝的须臾。
      书即容器,作者把灵魂搁置在容器里孕养,把思考搁置在容器外接受辨识辩驳和洗礼,不停地融合、不停地诘问、不停地寻找。在本书的封底,诗人、学者西川写道:“闫文盛的《主观书》是一本令人惊诧的书,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稀缺品,我本人对此期待已久。”讲出了我的心声。阅读闫文盛,是站在“思考的边疆”阅读一万种生活的可能,而这一切,都尚在途中。

    赵金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23期

    • 第2023-03-22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20期

    • 第2023-03-19期

    • 第2023-03-18期

    • 第2023-03-17期

    • 第2023-03-16期

    • 第2023-03-15期

    • 第2023-03-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