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深植于记忆中的清明,是祭祖的日子。多年来,我与儿子祭祖扫墓都在清明节这天,不用看日子、不用看天气,更不用请假,因为是法定的节假日。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所有节日中唯一把节日与节气相结合的日子,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人伤感的节日。记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随爷爷到南阳村后边的一片枣林中,只见荒草萋萋,不见一座坟茔。爷爷说:“这是我父母埋葬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坟茔已经被平整了,大概的位置就在这里,咱们烧些纸钱念叨念叨,地下的亲人就收到了。”说罢,我们摆好献品、烧纸磕头。在回家的路上,爷爷追根溯源,讲述祖宗的历史荣光,告诉我家族的来龙去脉,爷爷叹息着、欣慰着,让我好好读书、追求上进……记忆中的清明祭祖,就定格在这一瞬间。
情感饱蘸在记忆里面、存在童年的梦呓中。爷爷是个不善言谈但性格刚强的人,一生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他对生活压力的承受能力令我们钦佩,不论是在他年少时父亲去世,还是面对生活中其他的坎坷,都表现得无所畏惧。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的我们,在逆境中懂得了思索、在坎坷中知道了感恩。
爷爷年轻时曾行医西安,靠他的节俭、诚信待人,在家置了田与地、盖了房子,还买了不少书籍。小时候,我常常翻看爷爷保存的那些厚厚的书籍。上初中后,记得爷爷家有《红岩》《桐柏英雄》《红楼梦》《史记》等,我常常看到深夜。由于喜欢文学,作文虽然大有长进,但其他文化课却荒废了,以至于高中毕业后,别说考大学,连中专的门都没有进过。后来靠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但仅仅是个文凭而已。
人生几度清明。爷爷在1982年去世,至今40多年了。如今,轮到我带儿子给他上坟扫墓了。青冢高高,思绪悠悠,袅袅青烟,关联阴阳。爷爷与生俱来面对苦难生活的那种坚韧、那种顽强,面对不幸的那种超然、那种漠视,是我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到的。
树高千丈不忘根。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不仅要祭祀祖先,更应该去烈士陵园里祭拜先烈,凭吊烈士的英魂,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为那些因正义而牺牲的烈士们拂去尘土、献上一束洁白的鲜花。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想,我们的烈士们,他们的肉体虽已消失,但他们那可贵的、崇高的精神却像一团巨火燃烧着,永不熄灭;他们虽不都是高山峻岭上的巨松,却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株小草,他们永远为大地增添绿意。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
郑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