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
父亲去世时,我只有5虚岁。因此,对于他的印象,是十分模糊的。直到我上小学后,有一天,母亲在她的储物篮子里翻出一张1寸黑白半身照片,对我说这照片上的人就是你爸。至今存储在我脑海的印象是:一个清瘦的壮年人,明显秃顶,八字胡须,慈眉善眼,温柔祥和。除此之外,再搜索不到任何关于父亲的信息。
当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写字时,母亲在家里一张老桌子抽屉里取出几盒红蓝铅笔、黑色铅笔和橡皮及一沓作业本,对我说,这就是你爸留给你们姐弟几个的东西,你们以后念书慢慢用吧。据母亲讲,父亲在世时,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销售一些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小学生文具、洋火(火柴)、洋碱(肥皂)、麻纸、火纸等。在那个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用品也没多少,凡是应有的爸的货郎担上尽可能都有。在上小学的日子里,每当我拿起铅笔写作业时,耳旁仿佛就响起“铅笔、橡皮、作业本;洋火、洋碱、粗麻纸”的叫卖声。这种叫卖声,回响在周边各村的巷道里、集市上和小学校门口;这种叫卖声,也反映了父亲养家糊口的辛酸、走街串巷的苦楚。这一切都激励着我们姐弟几人勤奋学习、不断进步,以期早日成才,不枉母亲的良苦用心。
在母亲和兄长的抚养资助下,我坚持读完高中,并凭借擅长写作参加了工作,先后在乡镇党委和政府秘书岗位上工作了13年,在县委新闻报道岗位上工作了28年,兼顾散文、报告文学的创作,还拍摄了千余幅新闻图片,创办了新闻画报《笑城名片》,为宣传美丽家乡、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父亲如果在天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对父亲的印象虽然是模糊的,但那份骨肉亲情的思念和追忆却是永恒的。
王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