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赵国最初把晋阳作为国都,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国时的“军事重镇”。晋阳城毁后,这个拥有良田沃野的天险重地政治中心元气尽失,由堂堂十三朝国都、陪都沦落成小城。古晋阳半截土城墙遗址内原本密密麻麻的街市、房屋变成农田。当初面对浩浩大漠随时可能会南下的游牧铁骑,必须得有一个军民人数众多,城高墙厚的坚固大城才能与之抗衡。多少代三晋人努力,用心血打造,晋阳终于发展成宏伟王城。现在重建的明代古县城,规模根本无法与旧时古都相比。古都境内古迹,除了南城门外龙王庙,内有纪念汉代皇族的刘王殿,以及古城营村北建于金代纪念北齐皇太后娄昭君的九龙庙与那座古城营村南阿育王古塔,其余都已化作历史的尘土。宋朝之后,太原的中心不再位于古老的西南。赵宋痛恨顽强抵抗的晋阳城百姓,厌恶这片土地,害怕龙兴之地再出帝王,迁故城于新址。
汾河东北重建的太原城由宋朝朝曦、开远、金肃、怀德4个城门发展成明朝的来春、迎晖、朝天、太平、通汾、阅武、镇朔、拱极8座城门。皇庙、武庙、晋王府、督军府、钟楼、鼓楼、城隍庙、关帝庙、北岳庙、崇善寺、纯阳宫、文庙、皇华馆、唱经楼、贡院、山西大学堂等林林总总的宋朝之后出现和之前旧有的部分古建筑在重建的太原城汇聚。太原城浴火重生再次发展成大城,古都被彻底忘记。
太原新城钢筋混凝土楼群兴起后出现又消失了多少古老建筑?它们没有活在宋朝,也没有活在后来任何一个老朝代,这些古老建筑无从知晓。
北大街、双塔寺街、晋祠路、金刚堰路、府东街、府西街、文庙巷、侯家巷、教场巷、铁匠巷、柳巷、庙前街、起凤街、上马街、朝阳街、迎春街……,我几乎步行着走过太原每一条街道。幻想着在城市的楼林里能多遇见几处老建筑。然而高楼后面依旧是高楼。宋朝之前的晋阳城消失了,宋朝之后的另一个新太原城呢?
这里着重说的太原新城是宋元明清时期太原城。晋阳人从河西南迁到河东北,开始新城里的生活。面对晋阳已亡的事实,移居晋阳人汇入新城修建者队伍。每个朝代都在扩建,直至现在修复了位于北大街的明代拱极门城楼,重修了五一广场首义门。新建筑更是层出不穷。
经过几百年发展,山西人再造的府城已像过去的都城一样热闹繁华。发展至今更是繁盛到极点。钢铁厂、电厂、制药厂、化工厂、煤矿、醋园、酒厂、各种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大楼、高层住宅小区、稷山麻花、老太原饼、吕梁枣、永济牛肉饺子、大同刀削面、沁州黄小米、代县黄酒、平遥牛肉、兰州拉面、重庆鸡公煲、云南过桥米线、西安羊肉泡馍、新疆大盘鸡、天津包子、川味菜馆、回族饭店、东北菜馆……各行各业、现代化住宅小区、大小店铺满足着人们的生活。
遗憾的是,进入工业时代,农业、手工业时代创造的一些文明渐趋消失。尤其是建筑雕刻艺术。太原城墙只在北大街尚能看到一丝残留的遗迹。晋王府已灰飞烟灭。皇庙较完整的建筑只剩一堵照壁。贡院彻底消失了。皇华馆只剩一角危房,摇摇欲坠。还有更多不知名的古建筑都化作尘土。
不幸中的万幸,城隍庙、大关帝庙、崇善寺、纯阳宫、文庙、万字楼、山西大学堂、永祚寺、白云禅寺、清真古寺在别的建筑飞速消亡的时候较为完好保存下来,成为宗教、艺术、文化的胜地。它们与晋阳故地的晋祠、太山龙泉寺、龙山石窟、东山小窑头村胡家大院、窦大夫祠、多福寺、狐突庙等城区周边古迹形成一个大太原历史文化名城。古晋阳消失了,人们用之后幸存的古迹竭力重塑太原的文化光芒。
现存的崇善寺位于太原市中心偏东北一点位置。市中心最主要佛教活动场所,每次路过,禅音缭绕,传到街上。不同于别处的喧闹,这里始终是一种安静的气氛,我会不由自主走进去看看。崇善寺不是普通寺庙。唐代创建。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这个皇族寺庙比别的寺庙多了讲究与气势。崇善寺也是历经磨难。墙壁暗黑可否是那场大火所致?它南面更大部分被大火烧成的废墟上在清代时改建起文庙。石碑上所载崇善寺昔日“巨刹”规模不再,却诞生一座大文庙。一连几天下午我坐在文庙广场,读那些古碑碑文。文庙内更是文物满庙。这里是太原甚至整个山西的文物基地、文化基地、石刻艺术基地。文庙的确文气十足。石碑、石雕、石佛、石佛龛、石雕栏杆、道教石刻、石刻米芾书法、石刻门额、石刻楹联、上马石、石门墩、石刻鲤鱼跃龙门……各种宗教的、官用的、普通民用的石雕石刻文物保存在这个老庙。在崇善寺也能看到一些雕刻成各种形状的老砖旧石头。古人做事认真,建筑、雕刻艺术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做好处理,注重美观。
市南古迹少,知道永祚寺的人却不少。这座太原东南位置的寺庙算是晋祠外另一最易被人一说起,就知道是在太原的古迹。如果永祚寺人们说不上来,一说双塔寺,知道的人十有八九。中国塔不少,但以组存在一同被人称道的不多。太原双塔常被人与西安大小雁塔、大理三塔一同津津乐道。双塔寺是晋阳被毁后,直至明代太原地面上再次出现的又一重量级文化奇迹。
白云寺在永祚寺往南,所在位置已属市东南。地形复杂远离市中心的红土沟是老太原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沟三面环山,白云寺选址在这一避风处。朝着山坡走,看到依山势修建的白云寺四周古木环抱。幽山藏古寺,引得远客来。走进浓荫,拾级而上进入寺院,幽邃的小道通往各个殿宇。除了烧香供佛独体佛殿,寺里有24间围楼,一个门窗挨着一个门窗的排列规模让我不知怎么想起福建民居围屋,也是满眼排列有序的窗户,围屋里人们合住一起。围楼规模让人想象佛教兴盛时这里僧人不在少数。白云寺又称“南十方院”,我开始不解其意。后来从佛教教义才得知。白云寺韦驮像身穿铠甲,手执金刚杵。在中国寺院,韦驮菩萨塑像造型主要有三种,分别代表三种含义。第一种,如果韦驮把金刚杵扛于肩上,这表示此寺院为十方丛林(接待寺),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3至7天。第二种,韦驮双手合十金刚杵横在胸前两腕上,这表示可招待外来的僧人在此寺院短住1至3天。第三种,如果韦驮手中的金刚杵触地而立,则表示此寺不是接待寺,不招待外来的僧人。所谓接待寺,也就是指能招待十方游僧,故白云寺又名“十方寺院”,简称“十方院”。由于此寺位于城南,又称“南十方院”。想想没遇到云游到此的僧人,我云游到此了。即使不停留入住,寺里走一圈看看也是一件幸事。白云寺建于唐代,明朝发展壮大。大雄宝殿石阶、台基上的石头被岁月侵蚀得剥落。那四棵粗大松柏历史可比石阶、台基还长?古碑、古树、古殿,市南铁路东山丘不平处难得的真正老建筑,少有人知道的城南幽静宝地恐怕只有像我一样喜欢云游十方的人才能找见。
市西南太山龙泉从石刻龙口日夜流出。李世民果真饮过此水?或许会是真的吧。一块巨型唐代雕龙碑头残碑立于大殿前,古塔地宫遗址也是唐代的。残基之上,塔门旁雕刻的护塔小神栩栩如生。清幽的山间古寺,一种穿越长远历史的时空感。龙泉古寺,像一块重重的砝码,即便没有晋祠,独此一个古迹,这地面上现存稀有的盛世唐朝遗物足以使得古城西南历史变得厚重起来,与整个汾河东部所有古迹厚重历史的总重达到平衡。
现在的太原比宋元明清“新太原城”扩大了远不止两倍。城市的山水呈南北走向。东、西山与汾河外没山没水之处塞满建筑,散布其间的古迹发着古老的光芒。微弱却历史悠久、安静的、芬芳的、完美的叫人很想亲近。
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