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它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一代代中华诗词文化名流,从人生不同角度关爱风筝、欣赏风筝、赞美风筝,赋予风筝以神韵与灵气,并借物抒情、喻事、寓物、发挥想象,言志,表达内心对宇宙、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向往和精神追求。
唐代
早在唐代,诗人唐采在其诗《纸鸢赋》中,就对纸鸢所用的材料及形象,尤其是放飞的技巧之描述,更是颇为精彩:“代有幼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就述说了在唐代,儿童不仅会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的整个过程,在民间说明了随着造纸业的发明,当时风筝作为一项民俗娱乐活动,已经开始逐渐普及了。唐采的《纸鸢赋》是迄今见到最早的赋体描写风筝的篇章。首先赋之小序,意在引出纸鸢的生成过程。接下来以铺张手法,浓墨彩笔,极力渲染风筝在高空洋洋得意的飞翔姿态,指出纸鸢升腾飞翔完全是外力的牵引;诗人由纸鸢的因势而暂时腾飞,造成以假乱真的现象,写出人生哲理,内韵深厚,颇耐人寻味。就是说纸鸢的尊贵高尚品格既能供人书画为乐,又能供人撰写美丽诗文供人欣赏。人应当根据自己的本领而求索发展,遵循正确的道路而前进。这是诗人仅对纸鸢的一种属性而发的无限感慨。
唐代诗人杨誉《纸鸢赋》一诗中,对风筝骨架制作与彩绘的具体描述:“相彼鸢矣,亦飞戾天,问何能尔,风之力焉。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小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纤篾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殷然而髡彼羽翼,邈然而引夫圆吭。膺系纤绞,趾续长绳……”,这是一篇咏纸鸢赋。首先提出了纸鸢飞腾天空是风力推动而非其自然本性,接着诗人对纸鸢起源及制作过程和考察、设计、扎糊、彩绘等进行描写。最后借助风筝阐发一种哲理,即事物要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探索寻求适当的机遇和条件,积蓄力量,勤恳扎实,抓住时机,成就事业。可谓是细致入微,充满联想,生动有趣。
唐代诗人刘德仁的《访曲江湖处士》一诗中写到:“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说明放飞风筝是构成此诗意境的重要因素。使人在放风筝时心理上颇获健身养生之益的实用效果。
唐代诗人李白在其《登瓦官阁》一风筝诗中写到:“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唐代诗人李商隐《燕台》一诗中又写到:“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唐鲍溶《风筝》诗中的意诣亦比较明确:“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三首诗的意境都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这几位诗人所说的风筝,包括唐代诗人高骈一诗中所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当时都意指楼阁上四角响动的风铃而已。
唐代诗人罗隐在其《寒食日早出城东》一诗中写到:“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诗中通过“柳”“花”被禁锢,纸鸢高高飞翔天空的形象对比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渴望自由的美好情愫。
宋代
北宋诗人王令在一首《纸鸢》诗中写到:“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未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是把风筝当做灵物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千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写风筝飞升的气势,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征——拔高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是当今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宋代深为百姓爱戴的宰相诗人寇准曾写《纸鸢》一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这首风筝诗短短四句,格调清新,意境悠远,首句点染风筝放飞的时令和环境,接着描绘了风力小而风筝徐徐升空的姿态。诗句中表达了作者希望清风不断吹动,风筝能长久在空中与白云一起飘飞。诗中又借物喻人,以表达对黎民百姓的关爱之情。
南宋诗人陆游十分喜爱风筝,经过认真观察,在其《观村童戏溪上》的诗中写到:“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将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这首诗恰似看一幅水彩画,给人们恬静、闲适,舒展的美感享受。全诗写的非常从容、悠闲、自然、有声、有画、有情。诗中特写了两个民间游戏,一个是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着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风筝写活了,也就是背缚弓弦的风筝嗡嗡作响,在空中可以碰撞缠绕,相互打斗,留在空中的,便是王者独尊的英雄气势。在这诗里,《纸鸢》被人格化了,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诗中不但生动刻画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联想诗中放纸鸢的孩子们是多么天真活泼,多么的可爱和快乐。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一首《清明日狸渡道中》写到:“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这首诗描写作者在狸渡道上见到细雨微风中的景象一路写来,有许多生动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有声有色,形象逼真感人。竹哨响彻天空的风筝,在诗里成为一大景观。
金代
金代金世宗之子完颜允恭善工诗画,其《风筝》一诗,立意颇有特色:“心与寥寥太古通,手随轻籁入天风。山长水阔无寻处,声在乱云空碧中。”这首诗它从神与物游,心物同偕切入,着重描写出了此时放风筝者当时的内心世界。待时而动,一飞冲天的理想精神。当风筝承受天风之时,人的心灵也达到飘渺辽远,漫无边际的空庭,进而思接千载,缅怀太古,风筝在“乱云空碧中”传来的声响,唤起了诗人一飞冲天的抱负和远大理想。这首诗艺术性很强,有着韵味、深沉、幽远、豪迈的意境。
李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