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调查发现,创新在基层一些地方出现走样跑偏,比如,有的把常规性的工作改头换面,名曰创新;有的简单复制移植经验,扩充一下内容,实际上没有多少真东西;有的片面追求“高大上”,华而不实,难以落地生根。一个个脱离基层实际的“创新”,背离了基层治理的初衷,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也破坏了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公信力。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方式、旧的条条框框,创造有应用价值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推动改革发展的目的。为了“求新”而创新,实质是形式主义和政绩观不正在作祟。本来很简单的工作,非要故弄玄虚,简单的事情复杂做,哗众取宠,博人眼球。殊不知,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欢迎不欢迎。不是说基层不需要创新,基层需要的是真创新。
基层有最鲜活的实践,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具体问题众多,探索创新空间很大。抓创新,就需要脚踏实地,务实而为,勇于摆脱旧观念束缚,把创新融入日常工作,深入研究基层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尊重基层群众创新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在解决问题上下真功、求实效。唯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问题对接,向“精准”对标,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确保创新之举既“通天线”,又“接地气”。
创新贵在重民生,谋在顺民意,成在解民忧,是一项长期工程。没等学会“走路”,就想要“奔跑”,显然是要栽跟头的。倘若总想着出新意、寻特色,那么多半是不会出彩的。基层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来不得半点花拳绣腿,虚头巴脑,必须一点一滴、聚精会神地抓落实,要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经费放在有效的地方。用了几分心,使了几分劲,就能得到几分成效,得到群众几分满意。
刷金的菩萨不经擦,纸糊的鲜花怕雨水。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谋良策、思妙法、想实招,既能解决“痼疾”,又能应对新挑战,让工作效率更高,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方是基层创新的应有之义。
李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