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立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伽马射线能谱分析技术,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研发了国内首套军用放射性内污染活体测量,实现了国内该系统零的突破;作为“核药研发转化与精准防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建立了面向放疗的4D辐射剂量计算尖端技术,助推山西精准医疗产业发展……他从安徽山区小县走来,从清华博士毕业后扎根太原,以强核报国为己任,在核辐射探测、作战理论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他就是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副研究员赵日。
出生于1988年的赵日是安徽省绩溪县人,2006年,18岁的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我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十万个为什么》都快被我翻烂了。”赵日从小就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考入清华大学,让他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大学期间,赵日勤奋刻苦,品学兼优,本科毕业后以全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直接保送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博士毕业后,他本可以凭成绩、能力轻易在一线城市谋得良职,多家大型企业也递来橄榄枝,高薪招贤,但他深知祖国核事业亟需高精人才来接续传承,根据所学专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扎根山西,投身强军报国的伟大事业中,誓要十年磨一剑,不负祖国和时代的重托。
入职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后,赵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创新项目、中核集团青年英才计划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短短数年时间,赵日取得了多项核能科技重要成果,研发出多个国防工业关键装备。
他独立建立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辐射探测核心技术——伽马射线能谱分析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该技术是核反应堆、核动力装备以及核战争中进行放射性核素识别的最基本、最重要手段。由于涉及艰深的数学理论,此前该技术仅被美国等少数国家掌握,国内长期依赖进口软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演算过多少稿纸,重复过多少实验,实在太多,我已经记不清了。”为打破国外垄断,早日实现自主可控,赵日经过大量尝试和失败后,终于建立起基于稀疏信号和深度学习理论的全新伽马射线能谱分析算法体系,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内学者的高涨落下弱信号核素识别难题。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多个军用、民用辐射探测设备,实现了全面国产化。
基于该成果,赵日被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授予“青年科学家”称号,并在中央军委科技委举办的首届全国军事科技创新大赛中胜出,获得300万元经费支持,基于该技术的伽马能谱测量仪器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核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还研发了国内首套商用放射性内污染活体测量系统,国内实现了商用放射性内污染活体测量系统零的突破。目前,该系统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已供货福建霞浦核电站、上海市肺科医院等单位。
此外,作为新筹建的“核药研发转化与精准防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核心骨干,赵日发挥自己在核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创新地应用于医学放疗、介入治疗、人体射线成像等领域,致力研发“精准医疗”关键技术,助推山西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让我敬佩。”赵日说,中辐院至今仍有八九十岁的老专家每天坚持来院里工作,用传统的方法看纸质文献、做笔记。他们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令他感动,他立志要传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不负祖国、不负时代。
“不忘来时路,启航新征程。”赵日表示,他将沿着无数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专注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继续做好科学研究。以“笃行不怠、不负韶华”的意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发奋图强、砥砺前行,坚守实干兴邦信念,践行科技报国理想,努力以更多、更大的科研成果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用激情和热血写就精彩人生。
本报记者李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