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 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扎根人民 走好山西文艺创作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要求。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作更多独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文艺作品,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历史使命。汉字是表意汉字,笔者采用说文解字的方式,通过对“木”“本”“术”“果”“森”五个汉字的解析,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山西文艺创作之路。

“木”:主干强健

  “木”,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如树木,主干挺立中央,上为枝叶,下为树根。
  一棵大树屹立于天地之间,须有茁壮的主干做好支撑。若将文艺工作比作树木的成长,作品的精神内核就好比树木的主干,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新时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强健的主干”。主干强健,方能开枝散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艺类型;主干强健,方能给枝叶生长提供养分,确保文艺作品的内容品质;主干强健,方能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暴风骤雨中屹立不倒。
  山西表里山河,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好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激活文化生命力。山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拥有众多革命文物和丰厚红色资源,文艺工作者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实再现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彰显三晋儿女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革命精神。山西是具有奋斗精神的地方,进入新时代,山西蹚出了转型发展的康庄大道,正在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文艺工作者要从时代之变、山西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山西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由“木”到“本”:固本强基

  本,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将指事符号一小点或一横加其下,以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
  老子曰:“是谓深根、固柢。”树木扎根泥土,依赖发达的根系吸收养分。无本之木犹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幻境美妙却转瞬即逝、不得长久。“人民”正是文艺工作的“本”。从立场上讲,文艺为了人民。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从主题上论,文艺表现人民。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要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平凡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要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从方法上谈,文艺扎根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不断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赵树理及山西“文坛五老”(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等晋籍著名作家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小二黑结婚》等一批经典名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山药蛋派”;荣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郭兰英,在8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唱的歌曲串联起新中国的有声历史,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由我省3位作家共同创作的纪实文学《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历时6个月,深入21个贫困县,走访近百个村庄,记录了一个个生动的脱贫故事。这些优秀的前辈和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由“木”到“术”:开拓创新

  术,“木”字加一点,《广韵》:“術,技術。”亦指方法、策略。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内容上,要加强故事化的叙述方法,采用悬念、人物铺垫、巧妙冲突、画面突转等方式,以艺术共情引发精神共鸣,把好故事讲到人心里;表达上,要注重影视、戏剧、综艺、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融合运用,改善节目单一形态与表达形式,拓宽艺术维度和审美维度,给观众带来多重观赏体验;形式上,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裸眼3D、VR、AR、XR等科技手段,运用三维动画、现实舞台与虚拟场景等多元视觉表现形式,增强观众的可观可感。
  由山西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大河欢歌幸福年——2023黄河民歌春晚》,通过实景融合绿幕特效合成技术,借助舞台特效与虚拟技术等现代化电视技术手段,营造极富黄河韵味的视听盛宴;舞蹈史诗《黄河》,融合了音乐、雕塑、油画、中国画及行为艺术等多重元素,为舞蹈艺术创新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山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紧紧抓住数字化机遇,赋能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如,拍摄文物题材系列纪录片,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新实践,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制作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专题节目,采用“穿越+综艺+影视”的方式同当下建立联结;开办非遗主题综艺,通过非遗创新秀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方式,多维度展现非遗的文化底蕴和发展传承。

由“木”到“果”:硕果累累

  果,甲骨文字形,“田”像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说文》:“果,木实也。”
  作品好比树的果实,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顶层设计层面,要注重题材规划、方案论证和全程督导,综合运用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账式督查、绩效式考核等方法。机制和管理层面,要完善政府和市场协调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对公益性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宣传与经营分离机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发展壮大舆论引导主业;完善精品打造机制,建立精品项目的储备、扶持、传播、推荐、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层面,要突出社会效益指标和社会监督考核,建立内容产品综合评价体系,加强人才考核评价等。
  近年来,《长津湖》《战狼》《满江红》等一批质量上乘、贴合受众审美的主旋律电影位居国内电影票房总榜前列,《典籍里的中国》、“奇妙游”系列等节目收视效果好、观众反响热烈。我省文艺作品也精彩纷呈,《三体》系列小说凭借其独特的中国式“硬科幻”魅力、人文情怀和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学市场“圈粉”无数,多年来雄踞国内外畅销榜;《首席体验官》系列短视频,特邀请英国小伙深入山西各地进行沉浸式互动体验,全网总话题量创下了超1亿次的好成绩;话剧《于成龙》立足于现实意义和时代审美,入选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上演以来场场火爆。这些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佳作,社会效益好,受众反响热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

由“木”到“森”:多木成林

  森,会意字,三个“木”叠加在一起。《说文》:“森,木多貌。”本义指树木丛生繁密。
  当前,我国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文艺类型、文艺需求、生产主体、传播媒体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若将一部作品或者一类作品比作“木”,那么以某主题为核心,展开多样化文艺创作,建立丰富的产品矩阵,形成该主题文化IP,多“木”即成“森”。
  以打造晋商文化IP为例,晋商作为山西的文化符号,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影响深远,一要创设品牌,讲好晋商故事。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坚持内容为王,寻找共情共鸣,弘扬晋商精神。二要主动破圈,创新产品体系。如,开办网络综艺,通过民乐、晋菜、大院、民俗、非遗等全面宣介晋商文化;创作生产晋商题材的网游、网文、有声读物、漫画、动画、VR全感剧场等,多元立体展现晋商精神。三要融合传播,加强交互性和黏性。搭建融媒传播矩阵,建立大屏与小屏“受众互动、内容互哺、影响力互补”的传播格局,利用图文、短视频、表情包等激活社交网络平台,实现各类终端全覆盖、多元平台齐联动。四要借势借力,做好IP营销。如,在中国传统节假日,举办沉浸式、体验式晋商主题文艺演出,用“传统+国潮”的形式吸引“Z世代”受众。

靳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22期

  • 第2023-05-21期

  • 第2023-05-20期

  • 第2023-05-19期

  • 第2023-05-18期

  • 第2023-05-17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5期

  • 第2023-05-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