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我来到芮城陌南镇政府报到。6个月之前,也就是6月12日,我拖着行李从大学所在地返回家乡,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活,那时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想到,大学4年里每次往返运城北站都要路过的陌南镇,将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从大一开始,每次从运城北站坐车进入县城时,在芮城生态景观大道的入口,总会看到一面指引牌,上面写着“革命老区县委县政府旧址,朱吕村纪念馆”,指引牌极大,右边是一座古式门楼,门楼内有一条通衢大道。每次看到指引牌,我总会心生敬慕。我当时同样不会想到,我的青春将与朱吕紧紧联系在一起。
到村里工作以前,对于农村,我更多感到的是陌生与敬畏。大一时在学校图书馆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那时明白中国农村自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与治理体系,它不同于城市,需要治理者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具体到这份工作,我最初的印象来源于招聘公告中的一句话:工作地点长期在农村(社区),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对于条件艰苦与任务的繁重程度,我的心中没有确切的答案。
报到当天,我与朱吕村的“两委”班子成员见了面,村党支部书记周欢是县选派干部,1993年生,2021年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初次见面,他极为热情,向我介绍了朱吕的村情,以及近两年所取得的成绩。后来驻村工作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在一起开展工作。回想入职当时,只觉得有些迷茫,到村工作到底如何开展、如何促进村民致富增收、如何让村民满意,没有人给出确切的答案。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周欢书记在谈到他到村任职的经历时说:“刚上任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干,不知道怎么干的时候就硬着头皮继续,时间长了自然就摔打磨炼出来了。”我站在一旁,看到他坚毅的眼神,感到农村工作的独特之处,也许只有沉下身子经历一番,才能明白到村工作开展的思路,迷茫与焦虑只会贻误工作进程。到村工作至今,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核查并慰问村内的低保户,实地查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造成低收入的原因;临近年关慰问村内老党员,聆听他们的奋斗事迹;在田间地垄,与村民一起共同探讨村内各种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记得临近年关去慰问一处低保户。这户人家的房屋看起来相当古老,那天室外温度不到0摄氏度,因为家中没有取暖设施,室温竟与外面相同。当时家中只有老人一人在,她的子女都在外务工,两个孙子在外地当兵。老人头上包着一块毛巾,我们说话的时候,嘴巴呼出的白气特别明显。那天我们走访了10多户低保户,但这位老人让我记忆深刻,同样的,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也给老人留下了印象。
3月的时候,村里进行自建房摸底排查,我和部分村干部、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进行信息登记。那天上午,当我拿着登记表走入老人的家,她一眼便认出了我。结束繁琐的登记后,老人主动提出要带我到其他村民家进行登记。因为有老人做向导,再入户时,我不用再做过多的身份说明,节约了不少时间。春日暖阳,风清气朗。村中的甬道上,我与老人并肩而行,她不时给我说说村中的人和事。那一刻的温暖,至今仍让我难忘。
自建房摸底排查工作大概进行了1周。一天天奔走在村中,我的皮肤黑了很多,但我与村民却熟稔了起来。一组的薛李准是位退役军人,如今在家务农,参加志愿劳动总是很积极。到村工作后,周欢书记和我每次见到他,他总是询问朱吕准备进行的各种项目,热情地关心朱吕的发展。他眼中的真诚与热切,让我的心中升腾起更深的责任感。
在村里的日子,时间过得飞快,每天一起床就有忙不完的事。有那么几个时刻,我曾产生过倦怠的念头,事后回想,这些念头并非由自己控制,似乎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不断萌发。感到怀疑的时候,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总会闯进我的脑海,影片中有句台词——上马走你的,突然间就又有了劲头。于是起身,穿过庄重肃穆的县委旧址、越过源远流长的古圣旨楼、踏过碧瓦朱甍的金融史馆,远处似有村民们期待的呼唤声不断传来,犹疑的时刻便烟消云散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经历千难万险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我们多数人都要在前行的路上苦心孤诣、努力闯关。想想那些生活依然艰辛的老人们、想想关心朱吕发展的薛李准们,就会觉得我们现在所做的乡村振兴这件事,富有挑战而极具意义。朱吕后沟的出口处,高高悬挂着一幅指引牌,上面写着:“人文沃土,红色朱吕”,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已经足够多,如今是时候拿出我们的赤诚与勇气回馈她了。
樊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