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石,人不可以无癖。收藏粮票即是我的爱好之一。
我热衷于粮票收藏,一是源于粮票的“特殊身份”。作为一种实际有价证券的粮票,在中国的舞台上“呼风唤雨”近半个世纪,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其广泛性、重要性、时间区域性是其它收藏品难望项背的。二是源于我对饥饿的刻骨记忆。小时候,我曾多次跟随大人赶集上店,眼巴巴看着供销社柜台里的面包、麻花、香果,却因为家里拿不出粮票而只能含泪而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粮票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似乎一夜之间便成了弃儿,这正是我收藏的绝好时机。多年来,我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收集粮票,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但凡听说哪里有举办民间粮票集藏交流会的,不管路途多远、门票多贵,必定前往一观,而且每次都是倾囊而购,满载而归。2005年春,我患病住进了医院,可是当我从报纸上看到在沈阳市举办“东北民间粮票收藏研讨会”的消息后,便再也躺不住了,我偷偷地从医院病房里溜出来,抱病赶往沈阳。研讨会开得很隆重,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粮票收藏爱好者带着自己的藏品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不顾全身酸痛,当众侃侃而谈,就粮票收藏市场的现状和走势进行了剖析,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当我发完言的时候,冷汗已将后背的T恤溻湿了,主办方这才发现我是带病参加的……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不但学到了收藏知识,获知了收藏信息,也从藏友的手中交流到了一套珍贵的密云地区内供粮票——当时,内供票绝对是“紧俏藏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国内大中城市的票证市场间往来奔波,上下求索,每每发现“珍票”“稀票”,其兴奋之状,不亚阿里巴巴进了芝麻宝洞!2007年在杭州的一次粮票交流会上,我发现了一枚市面上罕见、属于“微量粮票”的上海一市两粮票,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藏票啊!我向持票藏友提出了收藏之意,对方说什么也不肯。会议结束后,那位持票藏友扬长而去,我紧随其后,一直跟了三条街,对方回头看看是我,长叹一声:“东北的这位老哥,你可真够心诚的!”说着,将那张上海一市两粮票小心翼翼递给了我。接过粮票的一瞬间,我的手有些抖:这哪里是张粮票,分明是藏友的一颗滚烫的心啊!我掏出300块钱,藏友说什么也不收!无奈,我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枚鱼骨印章送给了他,算是留个纪念吧!如今,那枚“微量粮票”已价值不菲,尽管频频有人出高价收购,我却总是一口回绝,我知道,藏友的情谊是无价的……
粮票种类繁多,粗略分就有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专用粮票等几大类;按面额分,从半市两到1万斤都有;票幅也从几毫米到百余毫米。如此庞大的“体系”收藏起来确实不易,为此我选择了几大类进行主集。一是主集早期粮票。这类粮票主要发行使用期为20世纪50—60年代。1955年发行的通票是中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时称“满天飞”,意即带上它就能走遍全国。这套粮票尽管设计简单、纸张粗糙、图案单调,但因年代久远、存世量少又有特定的历史含义,所以成为我的“镇藏之票”。二是主集特殊时期的粮票。特殊的历史时期间发行的粮票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其收藏价值不言自明。三是主集军用粮票。“军票”自1957年发行共有7个年版,当时曾风靡一时。“家族”如此庞大的粮票收藏起来确实费一番气力,但有时又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前年6月中旬,我去张家界开笔会。下午在一条不知名的偏僻小巷闲逛时,竟然在一处地摊上看到了几张粮票!旧书堆中出现了这几张粮票,竟有些鹤立鸡群的意思!我连忙蹲下身去,细细地检看:湖北省地方粮票、棉纱厂食堂粮票……检来看去,一张特殊的粮票映入我的眼帘——“军票”!我压抑着内心的狂喜,装作若无其事仔细看这枚“军票”,只见它正面写着“军用粮票”四字,背面印着毛主席语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天!“语录票”啊!这是1967年版的珍贵“军票”,又因其背面印有毛主席语录,而成为全国各类军用票券中少见的“语录票”。多少藏友一生都在苦苦寻觅着它啊!当我与摊主谈好价钱,把那张“语录票”收入囊中的时候,我的脸都因激动、狂喜而成了一面红旗……如今,那张“语录票”身价扶摇直上,基本处于“有市无票”状态……
一路奔波,一路喜悦。多年行走于粮票之间,已然“小有斩获”。闲暇时搬出集藏的宝贝,或是在镜下端详每枚粮票的设计之美、图案之精、印刷之细,心里总会漾满收获的喜悦;或是跟亲朋好友和晚辈们讲一讲每枚粮票背后的故事,那份自得无与伦比;或是携票会友、入会,在同道面前一展“成就”,当众“慷慨陈词”,那份惬意无从获得!……看过小品《粮票的故事》,坚信每枚粮票的背后都拴系着一个难忘的故事,粮票作为中国留给全人类的千古绝唱,已将历史的风云牢牢地浓缩在方寸之间了!回味历史,珍惜今天,也许,这是收藏粮票给我的最大收获吧——正因为如此,每当我抚摸每一枚散发着岁月气息的粮票时,感情的潮水便会不由自主地漫过记忆的堤坝,澎湃而来。
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