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孙出生后,我们全家总动员不说,还请了月嫂和保姆。月嫂照看了两个月后,就回我们老家汾阳了。本来,我们还想从老家再请个保姆,但多日寻找无果,于是决定就近找咸阳这一块的,结果就找到了乾县籍的陈会芳。
这个阿姨55岁,人看起来很敦实,模样长得也还算喜庆。月嫂离开后的第二天上午,她提个小行李箱就过来了。我们给她安顿好休息的房间后,她马上扎进厨房,系上围裙忙活起来。第一天,我们没要求她做哪几样菜,都是她自己整的。她在厨房做饭,我在客厅喝茶。不一会儿,我就听到她在厨房独自说话,听起来好像在自我介绍:“我姓陈,我叫陈会芳。”
开饭时,一桌七八个菜就上来了,色泽也挺漂亮,家人们说一看就受过培训。主食是手擀面,也挺合我们山西人胃口。上全菜和主食后,会芳从厨房移步桌前,笑着问:“还合口味吗?”我们一致说:“挺好的。”她这才放心地返回厨房,捞她自己的面。好半天,没见她出来,我便喊:“会芳,出来一块吃。”这才见她慢腾腾端着个海碗从厨房出来。即便坐在桌子上,她也是低头双手抱着她的海碗,一声不吭地夹面吃。我又对她说:“会芳,吃菜、吃虾,不要客气,坐一个桌子上就是一家人。”后来,我才发现那个海碗是会芳自己带来的,她说:“我走哪儿都自己带着碗,方便。”
我爱人因胃口不好,不吃辣子;女儿坐月子,不能吃辣子。我平时能吃点辣,但也只是调面时加点油泼辣子。一天午饭吃面,我往小碟子里挑了点买的油泼辣子,对会芳说:“你们陕西人能吃辣的,你也调点。”见我放话了,她就把碟子里我浇面后剩下的辣子全部调到她的面里。随后,她就对我说:“以后,你不用买这瓶装的,称点中等辣的辣子面回来,我用油泼一些。”第二天,我便到早市上,买了半斤兴平的辣子面,从此,我家冰箱里又多了一小盅自制油泼辣子。吃面时,我调一小点,会芳调很多。甚至早饭吃馍时,也要把馍掰开填些辣子进去。好像这还不过瘾,有一次,她自己买回些青辣子炒了一小盆,早晨吃饭时,也把这些炒好的青辣子夹在馍中吃。我估计,她觉得我爱人和女儿都不吃辣,我也只是吃面时调点辣椒,不好意思让我给她专门买辣椒。
这个乾县阿姨的到来,让我省心了不少,只一心办好采买的事就好。过了几日,会芳对我爱人说:“我就叫你姐,叫老李老李哥吧。”以后,在看娃的这段日子里,我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老李哥。听起来,很像回事。
当然,我不忙的时候,也帮着做一些我们老家的菜品。比如,蒜苗炒豆腐。我对她说,今天,这个菜我来炒,你只负责把豆腐焯水就行。然后,我把蒜苗切好,放在一个小碗里,把土豆淀粉也倒出一点来。等把其他菜都炒好上桌后,会芳便喊:“老李哥,该你炒豆腐了。”成品端上桌子后,家人都说炒得不赖,会芳也说:“老李哥这豆腐炒得色、香、味都好。”
还有些特殊的食材也由我来做,比如白鳝、鲍鱼。有一回我买了两只鲍鱼,开了花刀,用料酒、葱、姜,腌在一个小碗里,准备清蒸。可等我准备做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鲍鱼了。我问会芳,她说没见。“就在一个小碗里,两个。”听了我的话,会芳恍然大悟,说:“不好意思,我以为是垃圾,扔了。”这让我哭笑不得。会芳怯怯地问我:“老李哥,多钱一个?我赔。”我连说不用。为此,会芳内疚了好几天。后来有一天,她出门时买回来一包菜:“老李哥,你看我出了那么大的错,让我弥补一下吧,心里也好受些。”从这件事里,我看到了一个乡村妇女的诚实、善良。也再一次体会和理解着一个保姆阿姨的艰辛与不易。
慢慢地,会芳和我们便十分融洽了。吃饭时,我们一家人一边吃一边聊。她端着她的海碗,吃着她的辣椒,边吃边听我们聊天。因语言不通,偶尔听懂一半句,也会笑一笑,或插上一半句。有时,我们为适应她,也用普通话聊,她就听懂了。其实,她内心是清楚的,这是尊重她,没把她当外人。聊着聊着,会芳就会很高兴,她会主动把她会做的面食、菜品,抖落几个出来,问我们喜欢不喜欢吃。
小外孙一百天时,按乡俗,我们准备供奉一下,以祈求平安。供奉的供品中,需一种莲花馍馍。西安人不做这种馍,但如果从老家快递,天气热,怕寄来就坏了。爱人询问会芳是否会做,她说:“没做过,不过只要有个样样,我就能做出来。”自从会芳来家里后,就告我说:“老李哥,以后,你就不用买馍了,我能做。”的确,会芳蒸的馍、包子,都挺漂亮的。那么,既然,她蒸馍的技术不成问题,主要就是她说的那个样样了。于是,我爱人便想到请教老家我的三姑。三姑把蒸莲花馍馍的各个步骤拍成视频发了过来,会芳一看就说:“好弄,我蒸吧。”很快,她也发了面,到晚上时,15个莲花馍馍便蒸好了。我找到食红,在每个馍中心点好,齐刷刷的,与老家的莲花馍馍一个样。
会芳的手真是巧。有一回我提议吃饺子。会芳说:“明天给你们包两样颜色的饺子。”这一夜,她说的两样颜色的饺子是一个谜。直到饺子端上桌——洁白的瓷盘中,每个饺子皮都是白和绿两种颜色,均匀不乱,白与绿的衔接处还有洇染的过渡色,极像是天然形成。我惊呆了,不相信它竟出自一个乾县婆姨的手。席间,我对会芳说:“这饺子太漂亮了,像玛瑙、似翡翠。就叫‘会芳牌翡翠饺子’吧。”会芳听了,很受用,脸上还泛起一丝红晕。随后,她也对我说:“我们互相学习,我也从老李哥身上学到了不少你们的山西菜做法。”
估计是从妻子那里,会芳听说了我还是位作家。她在吃饭时,提及了一下,我也就轻描淡写地应着。就在我们准备返回老家时,我为她签名了一本我的散文集《西河走笔》,送给她。因为里边有不少文章是写到了老家的做菜,也算是交流的继续吧。我以为,人与人的相处,真诚最能打动人心,也唯有真诚才能以心换心。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