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梆子声响起

  20世纪80年代,夏天游泳抓鱼偷西瓜、冬天放火溜冰撵兔子,是我们晋北农村小伙伴们童年的快乐时光。那时物资匮乏,每年农历三月十八镇上过庙会,是大家最盼望、最难忘的。这天,村里各家都会赶到镇上的亲戚家做客,镇子的街上人头攒动,平常见不到的物品一下子都冒了出来,大人们用攒下的钱买了必需品,孩子们最快乐,吃着冰棍看马戏,如果手里能提把新玩具水枪就更神气了。
  庙会的另一个主会场一定是戏场院,北路梆子和晋剧是场上的主角。人们紧赶着吃过中午的好饭菜,拿上板凳早早地去占个好位置;小孩子们各自上墙上树,更有调皮的上后台偷看演员们涂油抹彩。伴随着铿锵的锣鼓点、明快的打梆声,下午的剧目《穆桂英挂帅》开场了,台上的穆桂英英姿飒爽,正是“秀鸾刀破天门阵,桃花马踏西夏川”,台下传来阵阵喝彩声……戏里戏外民族大义从古唱到今,余音绕梁,岁月风尘里闪耀着人文关怀,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晋剧调调里透出山西人的朴实、善良。
  成年后出门在外,总会有想家的时候,喜欢听山陕民歌和晋剧,听着、感受着戏里人物丰富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人情味儿,心安了,在香甜的梦里慢慢解开了乡愁。
  前些天,在太原五一路一个旧书店淘到一本《晋剧百年史话》,1985年出版的。回到家认真翻看,对晋剧也有了更多了解——晋剧自清康乾年间(另说道咸年间)开始,逐渐被山西、内蒙古河套地区、河北张家口地区、陕北地区的老百姓喜闻乐见,出演剧目达300余部,“狮子黑”“盖天红”等一大批优秀的戏曲名家被老百姓熟知喜爱,丁果仙“果子红”更是叫响了北京城,晋商们在各地出资办起戏班子,还时常举行会演切磋戏艺,对晋剧的发展推动很大。
  在我的印象中,晋剧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晋剧艺术的深厚底蕴、独特魅力由此可见一斑。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戏曲受到冷落,尤其是年轻人缺乏兴趣,有些传统剧目还面临失传。所幸这种状况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如今,各个院团的送戏下乡活动渐次火热起来,传统经典剧目、创新优秀剧目……在乡村的文化广场、文化大院轮番登台,悠扬的梆子声重新走进乡村、走近乡亲。听一曲高亢清亮的乡音,不仅可以慰藉乡愁,更能提振人们的精气神,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崔小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7期

  • 第2023-07-16期

  • 第2023-07-15期

  • 第2023-07-14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2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10期

  • 第2023-07-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