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是我省促发展惠民生的重点工作之一。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发展阶段,不断拓展县域就业新空间,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产业发展,提升就业载体支撑能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发展是吸纳就业的根本所在。要立足后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城市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县域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基本点,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推动挖掘县城发展比较优势与创新政策先行两者同向发力,支持县城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增强县域层面就业提质扩容的支撑能力。
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以我省打造特色专业镇为契机,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的吸引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拓展从业者更多自我发展空间,提升其职业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做优与农业农村关联度较高的特色产业。强化县城联动农村的先天优势,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乡村e镇建设引领辐射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城乡全要素快速流动,推动从业人员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实现多点位就业增收。
发展区域内科学转移和有序分工的有利产业。发挥县城在区域协同建设中产业协作和经济功能互补的作用,科学合理承接京津冀等地区相关溢出效应与联动产业;发展山西中部城市群中通过功能疏解、协调发展所形成的县域相关产业;拓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相协同、相配套的现代产业层级,持续扩大就业岗位需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县域投资重点的机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着力优化有利于发展新科技、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县域环境,推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增长稳发展与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的良性互动和双向驱动。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就业友好发展环境
健全公共资源供给、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基本保障。优化公共服务体系要根据县城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居民就业安家需要和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创造更优的生态环境,让劳动者在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县域建设的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打造吸引人与留住人的就业好环境。
提高县城现代生活品质。在加快更新县城建设、补齐满足服务基本生活的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的同时,发挥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积极作用,打造智慧县城。着力推进县域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县城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创建绿色社区,持续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县城。
加强县域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量质提升。追踪评估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教师配备,着力解决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员问题。关注青年教师内在成长,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健全教师补充激励机制。深入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精准提升教师能力素养。持续提高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紧缺专业的基层卫生人才,优化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加强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千县工程”和县域医联共同体双轮驱动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以及慢性病看病需求。
打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发展环境。建设新型运动场所、阅读空间和青年公园等集健身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青年居住综合体,丰富优化“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新国潮等沉浸式消费场景,满足青年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建设寓教于乐的儿童活动场所设施,加快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满足家庭对“一老一小”生活环境的现实需求。
提升就业服务能力,释放人力资源优势
完善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是挖掘人力资源优势的助推器。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不仅要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实现就业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同时,要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灵活性,做实做细就地就近就业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做好劳动力转移和劳务品牌建设工作,建设统一包容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基本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优化各级就业服务资源,建设覆盖全民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力度,提高从就业政策咨询到职业介绍指导,再到岗位开发等多类综合服务能力。推进零工市场县县覆盖的建设工作,依据各县零工就业特点,形成标准化与特性化建设相融合的新型就业服务载体。
提高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度。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精准及时供给就业政策资源,提升就业指导效益。开展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导向的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被培训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指标,优化多主体评估办法,加强培训过程性评估,以评促培,以评提质。
强化稳就业促就业政策落实落地。大力宣传并推进各项鼓励企业(单位)吸纳就业、惠企助企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各类企业稳定用工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做好自主创业、基层就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服务,促进其实现市场化社会化高质量充分就业。制定并实施符合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相关就业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就地就业。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区,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推动产业聚合创新与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协同。积极拓展对外劳务合作,促进城乡之间、省域之间以及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健康流动。(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张雪莲。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建设专项项目“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