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凸显

——《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简评

  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明正确、深刻的认识基础之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书写必须走自己的路,而且也只能走自己的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共乐著述的《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将中华文明置于人类文明洪流中,以比较的方法定位中华文明的独特坐标,凸显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鲜明特点,是一部研究国家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前沿性理论著作。
  中华文明自起源阶段就是原生、多元的,有深厚的土壤和丰富的根基。众多史前文化的相互聚合、交融,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各历史时期多民族连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大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作者看来,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建立了以“自律”为主的道德体系。中华之所以是中华,有六条文明的生命线是值得重视的。一是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以及统一同心、奋发进取等为重点的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二是以“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以见义勇为、扶危救困、崇德向善、敬老爱幼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四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的人文精神;五是与时俱进、崇尚科教、尊师重道的创新传承意识;六是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多元融通的包容开放式传统。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黏合剂,构成了中华文明研究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基础工程。该书以问题为导向,对中华文明进行重点考察,希望从宏观思考中看清文明的发展趋势,从比较研究中剖析各文明的异同,阐述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特点,进而阐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一重要论述的重大价值,读之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民族自豪感。

郭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07期

  • 第2023-08-06期

  • 第2023-08-05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2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31期

  • 第2023-07-30期

  • 第2023-07-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