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繁荣,戏曲舞春风。
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电影《刘三姐》。作为内地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电影《刘三姐》呈现了广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山歌文化。
2023年8月,彩调剧《刘三姐》在山西大剧院演出两天。这两天,剧场座无虚席,刘三姐为维护自由、尊严而顽强抗争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壮族人民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孩童就开始学唱山歌,有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习俗。“三月三”,是壮族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山对山来崖对崖,河边搭起对歌台。唱平江心三尺浪,遮日乌云也唱开。”“过了一滩又一滩,莫怕艰险莫怕难。只要留得长流水,有朝冲倒九重山。”独具韵味的壮族山歌,唱出了爱情、友情和亲情,也唱出了无畏、勇气和正直,更唱出了劳动、生活和天地间的故事。
世人都知电影《刘三姐》,但在广西,还有彩调剧《刘三姐》。这次山西大剧院演出的《刘三姐》,就是彩调剧。彩调剧《刘三姐》诞生于1958年,是中国舞台艺术的经典。该剧取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以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为主题,通过讲述刘三姐为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以山歌进行顽强抗争的故事,成功塑造了美丽聪敏、真率泼辣、能歌善舞、勤劳善良的三姐形象——从为民出头的仗义勇敢,到与阿牛哥定情的美丽莞尔,再到巧对村霸恶势力的机智真率——这个三姐形象,不同于传统农村女性的善良、温柔、孝顺、无私的隐忍形象,而是一个勇于扛起家族的厄运,凭借着自己的机智、见识,让家族转危为安的女性形象。
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在彩调剧《刘三姐》里,壮族的很多民族特色在剧中有所体现,演员的服、化、道既遵从了戏曲舞台的传统装扮,又化入了以上衣、腰带、长裤、长短裙为主体设计的壮族服饰,观之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如该剧第一幕的“采茶”戏,集中展示的是壮族姑娘的采茶群舞、绣球群舞,暗合了壮族先民的传统舞蹈,主要以敲击声伴舞,以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最具代表性。第四幕“定情”中,三姐的纺线片段、给阿牛哥的绣球,暗合了壮族民间流传的、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史的壮锦艺术(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锦)。绣球在古时用青铜制作的一种武器,打猎时投掷出去砸猎物,经过多年的演变,早已成为谈情的信物。第五幕是“对歌”,阿牛哥敲大鼓的表演,展现了铜鼓是历史悠久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等等。剧中,采茶舞、绣球、壮锦等都是壮族民族元素的表达。这些表达能让观众通过《刘三姐》这部彩调剧很好地了解壮族的社会风情与文化生活。
赵华湘是彩调剧“第六代”刘三姐的扮演者,她和傅锦华、黄婉秋等也都是“刘三姐”当之无愧的代言人。赵华湘演绎的刘三姐,嗓音清脆、唱腔优美,手眼有韵、身法灵动。当天,演出结束时,在观众的期待的眼神和热情的掌声中,上台谢幕的演员却找不见赵华湘——令人惊喜的是,她竟从侧观众席入口出现,和其他几位主演一起,手拿精美的手工绣球和台下的观众热情地打招呼、亲切的交流,并将绣球分发给观众。这个时候,我们大家都零距离地感受了演员的魅力,演员也欣喜地接受了观众的鼓掌和欢呼。
“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彩调剧《刘三姐》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像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一样,三姐智慧、机警,勤劳、善良。三姐的这种“不怕滩险弯又多”的人格魅力和“山歌如火出胸膛”的斗争精神,犹如一江春水流淌在壮乡的每一寸土地,滋润着壮乡每一个人的心田,激励人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任凭弯多滩险也一往无前,永不回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乏可被称为经典的英雄女性形象——如武艺超群、机智勇敢的杨门女将穆桂英;如历经劫难终不馁、坚强隐忍继父志,完成《汉记》续写的蔡文姬;如冒死救夫,经历曲折,终于如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冯素珍,等等。这些载入史册、光彩照人的女性人物,通过各种戏曲经典,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而我们熟知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早已成为广西形象的代表和广西中外交流的形象大使——她独具韵味的壮族山歌,唱出了爱情、友情和亲情,也唱出了无畏、勇气和正直,更唱出了劳动、生活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间正道。
古语有言:如何连夜还乡梦,不怕关山行路难。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继续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包括戏曲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优秀的戏曲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凝聚我们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范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