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8月31日,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剧场、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剧场进行了为期6天7场的展演,此项活动的开展,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集中高效调研了山西省稀有剧种的现状,并就此展开了相关的专题研讨活动,为下一步关于我省稀有剧种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次关于地方稀有剧种展演活动的举行,引起了新闻媒体和受众百姓的广泛关注,几度成为热点。
方向明确 执行有力
大型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多场次主题性的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指导,需要有专项资金保障和高效的执行队伍。2023年全省稀有剧种的集中展演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方向明确、高度重视本省文化建设的结果,是省文旅厅高效执行能力的体现。省委、省政府今年制定并实施《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年统筹2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31个稀有剧种的公益性演出服务。省文旅厅作为主办单位,抽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省晋剧院、省京剧院、省艺术研究院、省戏剧文化促进会、省演出行业协会共同承办了本次的展演活动。为了确保本次展演活动的进行,省文旅厅从筹备展演活动各级各部门的请示、协调和动员,从各单位抽调专人成立展演组、宣传组、评论简报组、专家组、保障组等临时专项小组,使得这场包含31个剧种,66个参演团体、300余位参演演员的大型展演活动,在高效有序中进行,且产生的积极作用和社会效应远超预期。
全面生动 一丝不苟
稀有剧种的展演相较于以往其他的主题性活动,有两点非常突出,分别是“全面”和“真实”。本次活动在对全省收集各剧种视频资料请专家第一批评选的基础上,对第二批专家又提出了“要全面展示我省各稀有剧种所有相关团体”的要求,指出“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展演活动,更是一次对全省稀有剧种的全面调研行动,是对全省享受公益性演出补贴的稀有剧种院团进行的绩效考核”,要求“展演环节所有剧种在保证展演质量的基础上,要全面展示,要一个都不能少”,更是专门协调加场集中展示并做现场调研指导。直面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怕丢丑不怕诟病,倾心为稀有剧种寻诊把脉谋发展。
在此意见的指导下,我省的稀有剧种秧歌(祁太秧歌、太原秧歌、广陵大秧歌、朔县大秧歌、沁源秧歌、繁峙大秧歌、壶关秧歌、汾孝秧歌、襄武秧歌)、道情(临县道情、河东道情、洪洞道情、晋北道情)、晋南眉户、二人台、上党落子、耍孩儿、河东线腔、晋中弦腔、孝义皮腔、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灵丘罗罗腔、浮山乐乐腔、赛戏、锣鼓杂戏、高跷竹马戏、左权小花戏、凤台小戏、芮城扬高戏、平陆高调31个稀有剧种全部登上了舞台。通过邀请河北和内蒙古的二人台,以及陕西的眉户,和我省的同类剧目进行对比,让我们直观了解外省同类剧种的特点、现状,以及相互间的差别和借鉴的内容。“全面”且“真实”的展演活动,把山西现存的稀有剧种集中展示,既看到了优秀传统经典剧目原汁原味再现,也看到了老剧种新作品的创新,看到了稀有剧种团体生存的现状,更看到了新时代稀有剧种的希望。通过本次的稀有剧种展演,增长了受众的见识,摸清了我们的家底,找准了今后开展此项工作的重点。
风清气正 务真求实
这场6天7场的稀有剧种展演,从上到84岁的老艺术家王爱爱,下到八九岁表演上党落子的4名孩童,没有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是对口型假唱。这也是主办方一再强调严令禁止的,要求“坚守红线不动摇,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稀有剧种7个场次的演出过程当中,演员们从技术上来说,虽然有个别小的瑕疵出现,但从节目的整体呈现上看,质量上乘,尤其是演员们的真挚情感,感染了满场的观众,小瑕疵已经变成了“真花朵的芳香味道”。
主办方所强调的“清风正气”舞台表演要求,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过严厉和苛刻,本次的展演也有因为梅花奖艺术家身体状况不佳而未能亮相的遗憾,或者还增添了舞台表演过程中所潜在的不可控情形发生概率,但“清风正气”的舞台上,呈现的却是最真切、最“完美”的艺术,为全国全省的舞台艺术行业,树立起学习榜样。
责任重大 意义深远
我省开展的文艺活动,担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责任,研究如何开展好相关工作,是义务也是责任。通过这次稀有剧种的展演活动,首先是加强落实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山西省濒危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的工作,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可行样本;其次是面对发展参差不齐的剧种及相关艺术团体,基本掌握了其生存现状、艺术水平以及关键问题所在,引发了艺术科研人员对诸如“蒲剧专业院团传承平陆高调的利弊分析”“眉户团如何有效传承锣鼓杂戏”“小剧种优秀剧目缺乏现状的思考”“稀有剧种在新时代如何发展”等针对性比较强的课题。此类课题的有效开展实施,既是前沿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是艺术现状靶向性的指导。第三是发现了我省稀有剧种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基层院团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年龄结构老化且青黄不接;稀有剧种可操作性优秀剧本缺乏;稀有剧种从业人员的基本导向认知和自信心树立等。这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解决全国剧种间蔓延的“趋同性”问题,也可以有效培养我省稀有剧种的新生力量,此也即地方稀有剧种在新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次展演活动,从年2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从坚持每个剧种一个都不能少、从“求真务实”直面现状的决定,从高效组织展演活动夜以继日认真工作的态度和热情,探索出了一种集管理部门、科研院所、文艺院团、演出场所共同服务受众百姓的高效工作方法。检验了传承保护稀有剧种的工作,宣传了山西的文化,使得资料性质的、多年不为多数人们所熟知的山西所有稀有剧种鲜活走入百姓间,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稀有剧种、濒危剧种的认知和关注,从而有效激发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进一步引发相关调研、培训和学术研究,作用于我省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激发了院团内生动力,知道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打造出适应时代、为老百姓所喜爱的优秀舞台作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通过与相关部门了解,我省将在今后逐年常态化举办稀有剧种的相关活动,使得这些有着悠久历史、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逐步为更多百姓所熟知、所喜爱,让群众在畅享山西各稀有剧种艺术魅力的同时,将新时代新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通过展演山西戏曲大省的精品艺术,彰显三晋儿女在新时代奋发有为的新风貌。本次的稀有剧种展演盛会,切实做到了“打造一支高效队伍、推出一批优秀专技人才、营造戏曲大省新气象、树立文化自信新样本”的目的。本次活动同仁间的交流切磋,梅花竞相绽放,老中青演员同台,经典剧目和新创剧目交相辉映,是对我省现存稀有剧种进行的一次检阅和调研,是对传统艺术从业人员的一次集中培训,也是一次针对稀有剧种切实提升打造的具体行动,更是山西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次自信表达。
李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