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困难高龄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居民多元化的诉求无时无刻不成为社区的牵挂。面对问题和挑战,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不断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的路径、策略和方法,探索实践了“0353幸福列车”工作法,着力提升社区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切实增强了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就是做到党组织覆盖零空白、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3”就是筑基、聚力、追梦三大行动打造治理新格局;“5”是启动“学思铸魂”“文明实践”“平安善治”“惠民服务”“智享数字”之旅,引领幸福大道;“3”是项目化落实重点任务、专业化实施社区治理、精准化服务居民群众。说起“0353幸福列车”,居民口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是“暖心、安心、满意、满足”。
日前,2022年度全国社区治理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出炉,“0353幸福列车”工作法光荣入选,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
“零距离”架设干群“连心桥”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化解社会问题矛盾的最前沿阵地,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令和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服务零距离是社区治理的职能使然,直接考验着社区干部的职责担当,体现着基层干部的为民情怀。
该社区辖区面积一平方公里,有18个小区,37栋楼,分为四个区域,由于西河滩距离社区较远,850户1600多人出行只有一趟公交车,并且只有上行车无下行车。很多居民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只能靠走路出行,非常辛苦。社区联合交警队、公交公司经过多次现场模拟测试后最终达成了共识,这趟公交车增站绕市政府调头返终点站。808路公交车正式恢复了“双程”通行,事后,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像这样居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很多,近年来,市政府大院社区始终坚持紧扣居民需求,努力推进“筑基、聚力、追梦”三大行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用心、用情解决群众身边事,努力交出一份社区治理高分卷。
通过筑基行动,优化组织体系。他们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深化“党建+网格”模式,形成互联互动、上下贯通的“列车式”组织架构,以组织体系为“车体”,以网格为车厢,以党员骨干为“司乘”,推动党建工作有形、有效“全覆盖”,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通过聚力行动,建好“党建朋友圈”共治平台。他们与51家共建单位签订协议,制定党员五色管理、星级评定等办法,整合辖区党员、在职党员、企业门店组织资源,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凝聚起团结一心、争创一流的“红色乘务组”骨干力量。
通过追梦行动,服务不止步。他们充分发挥党组织“轴心”作用,立足“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创建、实践和推广了殿英调解工作室、便民百宝屋、大碗茶睦邻议事、党员党性体检中心等一批党建品牌,用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做到实事共办、难事共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暖心之家。
“五驾齐驱”驶向治理“快车道”
在社区治理中,市政府大院社区启动“学思号、文明号、平安号、惠民号、智享号”幸福列车,沿着“五治融合”设计的轨道,承载社区居民一起向幸福进发。
学思号,开启政治之旅。发挥“五老”人员多、专家学者多优势,成立“大拇指理论宣讲团”,开设“大院小板凳课堂”,组建“阳光读书会”,开辟实体阅读区和电子阅览功能融合的“学习小站”,针对不同类别党员,分别开展楼道党课、家庭党课、掌上党课、菜单党课、群言党课等“五类微党课”,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市政府大院社区入选首批“全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点”。
文明号,开启德治之旅。紧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讲、选、助、乐、育五种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居民道德素质,培养社区文明新风尚,切实将文明实践转化为居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平安号,开启法治之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4558”工作法,开展“一张网格强基础”项目,发动志愿服务队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构建起“全科型”网格服务管理体系,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建立多方联动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红袖标”平安志愿服务队、民情议事会的群防群治作用,形成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共治新格局。
惠民号,开启自治之旅。围绕服务社区居民推行民情直通零界限、事务办理零等待、信息公开零质疑、志愿服务零缝隙、结对帮扶零距离的便民服务“五零工作法”,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面对面实打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打造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型社区。
智享号,开启智治之旅。依托综治信息平台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沙盘,以网格员力量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实现对所辖社区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三化机制”提升社区“幸福感”
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居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实践中,市政府大院社区通过“三化机制”建设,让居民群众享受到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带来的幸福感。
立足项目化,市政府大院社区坚持把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点任务项目化,建立从项目生成、组织实施、过程管理、成果评估到总结推广的链条工作机制,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形成菜单式服务项目库,建立服务项目认领制度,每年确定一批服务项目,设立服务菜单,将固定服务日活动和党员自主选择服务相结合,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和实际情况积极参与项目实践。
推进专业化,市政府大院社区整合多方专业资源,吸纳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同北京联合大学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课题研究。创新“红色物业+公办养老”,依托小区物业团队,为小区内老年人提供建档、探访、助餐、理疗保健等服务,构建“怡、康、养、护”的精准服务体系,把关怀切实践行到养老服务中。
追求精准化,市政府大院社区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基础,紧紧抓住“宣、治、调、暖、精”五个特点,设立群众“心愿墙”、征集群众“微心愿”、开通民情“微信群”,听民意、知民情,掌握群众所需所盼,让社区服务与群众多元化需求精准匹配,推动社区服务更加精准化。
市政府大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董殿英表示,将继续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着力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提升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能效,持续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
本报记者李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