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顺应县城变化趋势,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山西县城的数量和类型众多,其在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布局、人口分布及流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由此导致县城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差异化,需要细化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作为城镇化主要载体和基本单元的市辖区和县城,县城成为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将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更好地融入县域统筹,才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在山西的119个县(市、区)中,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区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围绕土地、人口和产业协同发展,“因县制宜”“一县一策”地细化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根据县城的功能定位将山西县城分类:一是大城市周边县城。山西的大城市周边县城不仅受太原、晋中等省内大城市的影响还有距离“两小时经济圈”的北京、郑州、西安等特大城市的区位和溢出效应的影响,如阳曲县、泽州县等县城。二是专业功能县城。具有自身的特色经济或产业支柱优势的县城,如清徐的特色食品产业、祁县的玻璃器皿、芮城的医药康养群、灵丘的大数据中心等。三是农产品主产区县城。大部分县城属农产品为主的县城,承担着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的重任,是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区域,如沁县的沁州黄小米、隰县玉露香梨、山阴的乳业等。这些地区农民数量较多,又是农产品的主产区,应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条。四是生态功能区县城。目前,山西有重点生态功能区46个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等18个县属国家级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生态功能县城主要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是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地。五是人口流失县城。依据第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一些县城常住人口出现减少。
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承载力,完善公共资源配置。人口是城镇化的基础要素,县城作为承担人口结构转型的重要载体,吸纳人口流入县城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统筹发展和规划,加强县城公共资源建设,特别是扩大教育供给、养老保障,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吸纳外来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需要在公共资源配置与其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等匹配方面下功夫。在人口集聚度高、产业基础好的县城,通过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基础设施改善扩能、优化制度环境等,提升县城居住和生活品质;在人口流失县城,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量要严格把控、防止大拆大建,盘活存量,适度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集中,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
发挥县城资源禀赋,加快县城产业转型升级。从经济结构转型的承载来看,县城资源禀赋是决定比较优势的基础,也是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的基本依据。县级地方政府需要客观精准地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不同类型县城的比较优势和个性化特征往往集中在一个县城,可能是邻近大城市区位条件优势同时还拥有产业集聚发展优势,也可能是具备历史文化优势同时还有生态环境优势。充分把握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提高县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构建高质量县域产业体系,从而更好地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
保障建设资金供给,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居民、建筑、公共基础设施等有形物质,还承载着文化、生活习俗等无形物质,以此构成县城生产、生活等多重空间。其中有承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空间;也有承载农村人口转移到县城聚集的生活空间;还有承载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风俗习惯转变的文化空间。县城的空间建设是需要投资,同时也是提高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按县城常住人口需求来统筹管理户籍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需要加大力度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在财政资金方面,可以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积极探索购买模式、PPP模式以及特许经营等投融资创新工具以适当减少政府承担的投资项目。(作者:中央民族大学 谢文心。本文系2023年山西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山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202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