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翻开那些流传千载的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歌颂人类辛勤劳动的诗篇,塑造了许多劳动者的美好形象,让后人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感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伐檀》,它生动描绘了古代劳动者砍伐檀树造车的劳动场景,又表达了他们对剥削者们不劳而获的不满和控诉。《芣苢》诗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是一首女子采摘车前子草的诗歌,用一种轻快的语调,不但写出了采摘过程,更表现出生动活泼气氛。我们吟咏其诗,仿佛看到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山坡旷野里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好不快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读着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好像就跟在他身后一起到南山锄草种豆一样。公元405年,诗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后,过上了自耕自种、饮酒读书的田园生活。在归田第六年的秋收后,诗人以郑重又愉快的心情创作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人生必须以生产劳动、谋求衣食为基础,只有把生计经营好了,才能求得自身的安定。全诗语言清新简练,道理平凡而朴素,抒发了参加田园生产劳动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参加劳动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卖炭翁》形象鲜明地勾勒出一个烧木炭老人劳动的艰辛。而他在另一首著名的《观刈麦》中描写了用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果实的劳动人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五月麦收的农忙时节,妇人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地里干活的男人们送饭送水,干活的人埋着头挥舞镰刀割麦,脚下暑气熏蒸,头上烈日蒸烤,已经是汗流浃背,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透过这首叙事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农家劳动的辛苦以及诗人在字里行间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更是家喻户晓,寥寥数句,就把劳动者的勤劳和艰辛写到了极致。全诗生动地描写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人们扛着锄头在田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炽热的土地上,一粒米、一口饭,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啊。而他的另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突出那个时代农民通过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惨遭饿死的问题,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读来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诗中淋漓尽致地将场面、人物、情景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田园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男人们白天下田除草,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那些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也喜爱劳动,学着父辈的样子,在桑树荫下种瓜。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他的另一首同题诗里则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描述了农民们通宵打稻谷的场景:“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表达了劳动人民通过劳动收获五谷的喜悦心情。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劳动改变着世界,创造着财富,让生活更美好。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劳动精神永恒!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