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同赵校书题普救寺

  东门高处天,一望几悠然。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烟。气象须文字,逢君大雅篇。
  杨巨源,中唐诗人,河中府即今永济一带人。唐德宗贞元五年即公元789年进士,一生仕途平稳,很有声望。穆宗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以国子监司业即中央最高学府副职告老辞归。巨源“才雄学富”,作诗“用功颇深”,从早到晚“摇首微咏不辍”以致“成疾”,到老摇首不停。这首《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描写了从普救寺登高远望的眼底风光,也是迄今可见古人表现普救寺的仅有诗作。
  普救寺距黄河名胜鹳雀楼仅数里,是当时规制宏大、过往人士寄居的宝刹。和巨源友谊笃厚的元稹,正是以此为背景写下令人叹惋的《莺莺传》。相传23岁的张生住普救寺时结识了17岁的崔莺莺,不久坠入爱河,诗文交往、欢悦极尽缠绵;后张生返回长安科考有函寄回。莺莺复信尽诉惆怅,以儿时所玩玉环一枚、绣花鞋丝饰与文竹茶碾子相赠,称“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愁绪萦‘丝’”“泪痕在‘竹’”,以祈“因物达情,永以为好”。然而,后来张生却声称莺莺是“尤物”太美了,“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自己“不足以胜妖”只有“忍情”割舍,成为“始乱终弃”的负心人。后张生途经崔氏居地又去拜访,莺莺传诗一首“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坚决不见。
  《莺莺传》中的故事,据考证就是元稹个人早年的风流韵史。到了金代,文士董解元将其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进一步创作杂剧《西厢记》,将原来的不幸结局变成了张生、莺莺几经波折后的“大团圆”,并升华出: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主题。随着《西厢记》传播,普救寺也仿佛涂染了多情的色彩,增添了异样的风流,名气不断远扬。被俗称“莺莺塔”的舍利佛塔,10多米外以石击石就可从塔身传来如蛙鸣般清脆回声,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奇观。

张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9期

  • 第2023-10-28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