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青春不负火焰蓝

  小时候,对穿制服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崇拜,觉得那身衣服穿起来精神抖擞、精干帅气,是永不落伍的时尚。长大后,才明白,崇拜的根源其实不在于衣服本身,而是职业身份所承载的担当和责任。因此在得知自己有机会采访消防队员时,我特别兴奋。之前对消防队的了解,仅局限于火警电话是119、高出一般车辆的厢式消防车很威武、穿橘红色制服的是消防员。直到走进消防队,走入救援现场,走近消防队员聆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我才真正了解了这个群体。
  这次采访,我的第一对接人是朔州市消防支队开发区大队教导员、党委书记薄成玺。聊到日常业务,薄成玺说:“大到火灾救援、事故现场解救被困人员、落水人员救助打捞,小到家里进了蛇、宠物上了树,只要接到报警求助,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此同时,我还了解到老百姓见到的“橘子红”通常是赶往抢险救援现场时的着装,“火焰蓝”才是他们奔赴火场的战袍——能耐700—2000多摄氏度高温!
  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类似院里进了蛇、宠物猫上了树之类的事情,完全没必要惊动消防员,甚至有点浪费社会资源。薄教导员听了我的话,憨憨一笑说:“群众无小事,有求必应、有警必出,是消防队员对社会的庄严承诺,对待每一次求助都不能怠慢,否则就很容易丧失群众对消防救援的信任,往大了说就是丧失了社会公信力。”
  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但又觉得不了解的还有很多,一时间,我是那么急迫地想要抓取更多。但面对教导员及消防队员那不露山水的平和平静,我真的有点着急。一句“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说出来是那么坚定那么坦荡,艰苦的训练、危险的考验、生活的单调、纪律的刻板,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问题、都是障碍,他们却说得风轻云淡。
  我觉得,我必须深入深入再深入;我必须挖呀挖呀不断地挖,他们可以把贡献和功劳说得云淡风轻,但使命所系,我不能无动于衷。对于这个行业这个团队,每一位普通公民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敬畏和尊重。
  我告诉教导员,这段时间我会常来。我的潜台词是在不打扰消防队日常工作、不影响队员们常规训练的前提下。我还想说,如果有任务我也想“参战”,我想亲历,带着眼睛,带着耳朵,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去体验!但这个想法我没有说出口。无警可出,不论对消防队员还是社会,即是岁月静好啊!况且,即便真有警情,他们也根本来不及通知我。对于消防队员来讲,与时间赛跑,就是为生命接力。他们的第一要务是救人于危难,将事故现场的损失降到最低,而不是记录和宣传——这也正是采访困难的原因。不管怎么说,我必须尽量多地参与进来。于是,我一有空就往消防支队跑。
  消防员的一天从早上5点半开始。起床,整理内务,洗漱,5公里晨操,单双杠,拉伸;早饭后给消防车辆及设备进行保养维护,专业的说法就是“执勤备战检查”;然后集结整队,班长召开一个简短的早会,部署全天训练课目,提出班组存在的问题,奖优罚劣。直到晚9点半熄灯,贯穿全天每个时间节点的行动都是统一的。
  6月15日早上将近8点,我赶到开发区大队。此时几辆消防应急救援车已经出库,队员们手持抹布,认真地擦拭着车辆,也有队员打开车门进入车辆内部,对车况和应急救援设备进行常规检查。原来,上午他们要到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操场集训!先是5公里热身,接下来是综合体能应用训练,拉伸、百米救助、徒手攀岩等课目,都相当考验体能和技能。除此之外,警示教育、政治学习等内容有条不紊地贯穿进行。一天跟下来,消防队员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我问一个有着5年队龄的队员:“苦吗?”他腼腆一笑,很平静地说:“习惯了。”怀仁籍的班长刘杨说:“过惯了这种紧张有规律的生活,偶尔松弛下来,心里空落落的,觉得自己荒废了……”在我看来,“空落落”这3个字恰好表达出消防队员的自律意识。我想,也正是这种集体的自律和同向奔赴,才凝聚起了救援时的力量与勇气。
  曾经,我在抖音上刷到过两条视频。一条是开发区一名消防队员俯身跪地、以背为梯,将困在电梯中的孕妇救了出来。记忆中的画面至今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当身体笨拙的孕妇脚穿厚跟皮靴踩在消防员背上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另一条是被救助孕妇捧着锦旗送到消防队,她哽咽着说,自己70多公斤的体重,踩下去的时候特别心疼……“凡人之躯,比肩神明”8个字,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这次采访,我就见到了视频中那位消防队员罗铜铜。
  面对水与火的挑战、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消防队员们通常只有一句话:我们不上谁上!
  2017年春天,右玉境内京玉发电厂锂电池集装箱起火!接到右玉消防队的支援请求时距离午饭时间仅有2分钟!虽然经过一上午高强度训练,队员们都急需能量补给,但来不及了,他们迅速集结,跳上消防车火速驰援右玉。到达现场,火势很猛,绿色火焰像张牙舞爪的妖怪一样向消防队员示威,扔进去的干粉灭火弹效果并不明显。结合专家建议,救援人员迅速制定出救援方案。打前锋的陈红斌和李浩波举着多功能水枪,对着火点两侧的集装箱体进行降温,后援队员按压水带,两面同时开打。忽然一股黑烟扑过来,巨大的冲击力把陈红斌和3位协助队员打趴下了。紧接着,一块铁皮板从天而降,重重砸在了陈红斌的头盔上……听着这惊心动魄的讲述,我的心揪得紧紧的,忙追问砸伤了没有。陈红斌平静地说:“幸亏是砸在了头上,我们的头盔好,头没事,只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脑袋总嗡嗡地响。”将近8个小时的奋战后,灾情完全得到控制,救援宣告结束!大家在夜色中击掌庆贺,放松下来,才觉得肚子饿到绞痛……
  消防队员们总是缺席很多人生重要时刻,即便是谈恋爱,也是那么雷厉风行。教导员薄成玺说自己从谈恋爱到结婚,两个人只见过3次面。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眼定终身!与教导员一样,消防队员的爱情没有太多花前月下的浪漫,但只要声气相投,只要爱着,隔着手机屏幕也能传情达意。而那些选择消防队员的女子,她们柔弱的肩膀都有着远超一般女子的担当。陈红斌的未婚妻在西安有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但为了他,毅然回到朔州,从事了幼教工作:“虽然幼教工作辛苦,收入低,但有利于将来自己带孩子!”听听这话,这是多么深明大义的好姑娘啊,并且已然对他们共同的未来有了成熟规划!
  采访结束,队员们大都已经熟络,告别时,我发自内心地说道:“谢谢你们。”这句话里有对他们配合采访的感谢,有对占用他们休息时间的歉意,更多的则是一位普通公民对消防战士的崇高致意!

杨晓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5期

  • 第2023-11-04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