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1979年春天,一纸调令发往老家阳高县,让我这个县委机关的普通干部走进省城太原,成为《山西日报》的一员。
  说起来有点话长。16岁就参加了邮电工作的我,从小酷爱写作,心中一直有一个记者梦。想做一名新闻记者是既定的理想、日思夜想的追求。1966年春夏之交,我被上级邮电部门点兵赴太原市青年路的山西省邮电学校参加无线电报技术培训。半年参训期间,常常“身在曹营心在汉”,每天午饭后不午休,兴冲冲地跑到邻近的《山西日报》社大门前的当日报栏看报,一看就是半个小时,看报后恋恋不舍、反反复复瞧着编辑部的3层楼心心念念:“啥时候能当个正儿八经的记者到这里上班那就好了。”为此,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在报纸、电台频频露脸,在当地落下个“写稿匠”的雅号,从而被选到县委写作班子,后续也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乍暖还寒的一个春日,《山西日报》原雁北记者站负责人通知我马上去编辑部报到,然后赴记者站参与实际工作。乘车赴并的那天晚上,也许是心绪太过激动,我彻夜未眠。次日清晨火车进了太原站,我迅速下车来到日思夜想、久别重逢的报社大门前。望着木牌上赏心悦目的“山西日报社”5个大字,简直是如沐春风,自言自语道:“我来了!”记者部负责人郭华荣同志特别热情,他安排我住进了报社的招待所。吃过早饭,按报社干部人事管理惯例,在老郭的引领下我上了编辑部大楼,到各部走走,也就是认认门儿。当时的总编辑是刘山,刘总和蔼可亲却略带严肃,见面后他只说了简单的一句话:“进了报社门,就是党的新闻人。先解决为谁写作、为什么写作的问题。”话虽简单,重如千钧,当时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觉得肩上担子沉甸甸的,我当即表示要努力学、好好干,交好卷。
  话好说,态易表。然而,媒体饭、新闻碗并不好吃、好端。为谁写,为什么写,怎么写,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党报新闻人,应该是每个党报记者一辈子的人生考题。著名作家《创业史》作者柳青说得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走进报社大门的那一天,就是我终生难忘的人生关键节点。从那一天起,我把总编辑的嘱托当作座右铭、新起点,有准备地去迎接全方位的挑战,努力做好自己,百倍珍惜每一天,甚至分分秒秒。
  45个春夏秋冬,在报社领导的引领、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努力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尽管不太多。自觉学习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采访、评论写作等主要课程,并不失时机地参加了报社和驻站地方党委开展的多项政治教育活动,坚定政治信仰、锤炼党性观念。不要小看这些“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灌输,于我而言可谓是受益终生。它让我懂得党报记者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定位,使我“没忘初心,没忘表态,没失诺言”坚守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我在报社工作期间,曾有两次受邀做地方“县官”的机会,都被我婉拒了,在我心中始终有着舍不得、割不断的深深的记者情结。
  有钱难买“回头看”,业务学习不放松;既要能踢出“临门一脚”,更要坚持久久为功。通过补短板、弥不足,在实践中反复打磨,我的文字水平、采写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所撰稿件不少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好新闻奖。1984年,我被报社评为模范记者,当上了报社的部门小“头头”,获得了高级记者的职称,至今还是一名隔三岔五在报纸上露露面的新闻人。
  从广阔天地走进企业,从企业走进党政机关,从党政机关叩开山西日报社大门,我自诩“嫁”了3个地方。报社的确是一所大学校,要求她的“学生”多读有字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学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书写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的新闻报道。40多年虽有差距和不足,唯有热爱不变。因为热爱,心无旁骛;因为热爱,全力以赴;因为热爱,不断追求;因为热爱,坚持不懈。

薛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5期

  • 第2023-11-04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