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探寻新时代儿童文学的新意之作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儿童文学被视为“小儿科”。称其“小儿科”,并非指向儿童文学的独特受众,而是指向儿童文学与文学整体面貌相比较的语言浅白,结构简单,技法单一,立意单调,人物、情节概念化,总之,小在了文学性不足,甚至可以仅是一种“礼节性的命名”。而事实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经典性的美学意义,成为人类代际阅读中历久弥新的艺术存在。
      21世纪以来,类型化儿童小说创作掀动了童书市场的热度,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整体趋暖。中国儿童文学这一相对独立的文学门类,伴随着尊重儿童的文明进程,儿童教育的文化需求与巨大的市场之力,成为当代文学领域中日渐聚焦的“现象”。井喷式的发展中,儿童文学一度遭遇肤浅化、娱乐化、快餐化的质疑。历经十余年的市场洗礼与文化沉淀,近年来,一度淹没在商业浪潮中的主体性力量不断复苏。当代儿童文学逐渐由世纪之初的取悦迎合小读者与亦步亦趋效法西方,朝向相对冷静独立、注重文学品质的文学转向,追寻“文学理想”的时代再度来临,多维艺术探索不断涌现。
      其一,突破既有题材惯性。近年来,尤其是2015年以来,儿童文学领域呈现出对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度关注。作家们有意识地摆脱相对狭小、封闭的题材惯性,书写“中国童年”,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主旋律,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相继涌现。如战争题材儿童文学呈现出新的书写样貌:既有柳建伟《永远追随》、张品成《我的军团我的兵》等红军长征中的小兵书写;又有曹文轩《火印》、黄蓓佳《童眸》、张之路《吉祥时光》、常新港《寒风暖鸽》、李东华《少年的荣耀》、史雷《将军胡同》、殷健灵《1937·少年夏之秋》、左昡《纸飞机》等战火中的童年书写;还有孟宪明《三十六声枪响》、薛涛《最后一颗子弹》等的少年英雄重塑。上述作品摆脱了二元对立的战争叙事,突显了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儿童文学视角与人性化描写,多角度呈现并反思战争,既直面了残酷,又弥漫着人性温度与童心光辉。当代军旅题材的书写,也是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的一大亮点。多部作品聚焦和平年代的军人,刘海栖《小兵雄赳赳》、裘山山《雪山上的达娃》、史雷《绿色山峦》、韩青辰《因为爸爸》、吴洲星《等你回家》、于霄恬《深蓝色的七千米》等,以富有质感的细节展现当代军人的默默牺牲与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阳刚气质与昂扬奋进的生活状态,力图在儿童的精神基点上注入昂扬的理想主义情怀。
      多部作品以补白性的题材,聚焦了中国当代重要的民生大事,如秦文君《云三彩》、宗介华《大槐树下》、陶耘《梦想天空》、周敏《沙海小球王》、刷刷《八十一棵许愿树》等密切关注了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援疆、扶贫、支教、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镇化进程等,都与儿童生活轨迹自然咬合,在儿童可感的视角下,触发对“当代中国”的体认。还有多部作品在讲述故事的同时着力凸显乡土、民族、地域风情,如彭学军《黑指》、邓湘子《像蝉一样歌唱》、王勇英《花一样的衣裳》、小河丁丁“西峒”系列、洪永争“疍家”系列等,呈现了“大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蕴。校园题材、都市题材小说也涌现了富有质感、关注儿童心灵的真挚书写,如常新港《我想长成一棵葱》、秦文君《逃逃》、孙卫卫《一诺的家风》、李学斌《舒叶与神秘小狗》等,在具有“当下性”的典型环境中反思代际冲突与教育观念冲突下儿童成长真谛。儿童散文创作中,以高洪波《北国少年行》、吴然《那时月光》为代表的“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书系,翌平、高凯、陆梅、张玉清、张洁等创作的“童年中国书系”,均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交织于其中的“童年”生态。
      其二,朝向传统幻想资源。幻想儿童文学是与儿童尤其低幼儿童最为亲近、最易接受的文学样式。近五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努力发掘本土幻想元素,开拓具有本民族美学特质的幻想儿童文学路径。如张炜《寻找鱼王》、董宏猷《鬼娃子》等以民间传说的韵味讲述童心视角的传奇故事;王晋康《古蜀》、萧袤《童话山海经》、周静《天女》、方先义《山神的赌约》、崔红梅《莽原神兽》等尝试复苏奇异瑰丽的上古神话与我国古代神仙谱系中的原型意象,为儿童读者带来了完全新异又扎根本土的阅读体验。童话创作也呈现出更多基于中国童话“去向”的探索,如汤素兰《南村传奇》、汤汤“鬼精灵童话”系列、周静《一千朵跳跃的花蕾》等,继承并丰富了民间童话滋味,汤素兰《犇向绿心》、麦子《大熊的女儿》等则尝试了“童话小说”的创作,拓展了以童话照进现实的新径。图画书领域,取材于传统故事的《花木兰》等与取材于民间童谣的《一园青菜成了精》等,均展现了本土原创图画书独特的文化韵味。
      其三,技法创新边界拓展。如曹文轩《草鞋湾》尝试悬疑推理的儿童侦探题材,刘海栖《有鸽子的夏天》以完全口语化的方式本色行文,董宏猷《牧歌》以意识流动与听觉记忆描摹时代变迁,史雷《正阳门下》将京味小说复苏于儿童文学创作,萧萍《沐阳上学记》以三种文体并行关联,陆梅《无尽夏》尝试多头开放的叙事模式,薛涛《孤单的少校》尝试于现实描写中架构平行世界,均是优秀的立意创新之作。受到关注的YA文学,既不自足于儿童文学又与既有的青春文学拉开距离。青春成长题材书写如李东华《焰火》、舒辉波《天使的国》、张国龙《梧桐街上的梅子》、汪玥含《沉睡的爱》等呈现出更加尖锐的问题意识;胡永红《我的影子在奔跑》表现特殊儿童的心灵之殇,汤素兰《阿莲》、翌平《野天鹅》、牧铃《南方的牧歌》、韩进《杜鹃花开》、洪永争《摇啊摇,疍家船》等选择了沉重的苦难叙事。上述作品摒弃了粉饰与虚化,以直面真实的严肃姿态表达对少年读者的尊重,以苦难反衬少年人的成长韧性。
      其四,跨界互动渐成趋势。张炜、赵丽宏、阿来、迟子建、叶兆言、毕飞宇、徐则臣、叶广芩、冯骥才、刘心武、周晓枫、杨志军、裘山山、肖复兴、梁晓声等,先后有儿童文学作品面世。科幻文学界,更多的创作力量也在向少儿科幻汇聚,星河、赵海虹、凌晨、江波、杨平等均有少儿科幻作品面世。非儿童文学作家开启儿童文学创作,推动了儿童文学艺术样貌与水准的不断提升。
      我所著的这本《儿童文学艺术探索新变录小说卷》所选,力图做一文本细读与时代管窥,发现具有新异气息的当代儿童小说创作。新时代以来,儿童文学艺术探索的主体意愿明显增强,越来越多儿童文学作家尝试摆脱市场的倾向,探索儿童文学的新的表达,寻找、确认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之美。本书力图探寻近年来儿童小说创作领域具有新异气息、探索气息的艺术突围之作,以一家之视野,观儿童文学艺术之路的新变,展望更好的儿童文学。当然,以跨文学、跨国别的文学整体性视野不断检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水准,中国儿童文学的当代发展仍然在路上。文质边界的有益拓展、及时总结与不断反思,将有助于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艺术探索与精进,更好地承载中国当代文学教育改革对儿童文学日益增强的需求,更自信地面对新时期以来丰富多元文化滋养下成长的家长,21世纪以来信息化、国际化视野下成长的儿童。

    崔昕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5期

    • 第2023-11-04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