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大同是北方多民族融合的核心之地,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漫长的形成发展史上,大同发挥着民族大熔炉的作用,见证着、创造着、书写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云冈石窟开后世皇家石窟的先河,是古丝路文化交融的体现,是早期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遗迹,具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内涵。云冈石窟是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我们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冈石窟体现了渔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农耕定居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拓跋鲜卑族统一我国北方,建立北魏。北魏统一北方后,少数民族大量进入我国中原地区,他们与当地的汉族相融合,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的进程。鲜卑族兴于东北大兴安岭,一路南迁,经盛乐、平城迁都洛阳入中原,其生产、生活、生存方式不断调整适应民族发展的需要,从渔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到农耕定居文化不断交融,在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中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征。
  云冈石窟体现了我国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北魏与北方的柔然,东北的库莫奚、契丹、地豆于,西北及其西域诸国联系紧密。北魏派王恩生、许纲等首次出使西域,后经略西域,重开丝路。此后北魏以平城(今大同)为丝路起点,经河西走廊,进入西域,涉及吐谷浑、高车、乌孙、龟兹、疏勒、高昌等国,地域覆盖今新疆、甘肃等地,促进了中国北方、西北、东北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云冈石窟体现了胡汉交融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北魏冯太后执政、孝文帝等汉化政策明显,尤其迁都洛阳后主动加快汉化,在洛阳、平城新旧都城的人员往返中,山西是胡汉文化融合的重要空间,中原农耕文化、礼仪文化等深度融入。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外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从丝路、交通历史看,北魏除了与西域诸国通使往来,还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通使往来。我们要深挖云冈石窟造像、建筑、服饰、装饰纹样、音乐舞蹈等文化,探寻中华文化与古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交融印迹,梳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脉络。要植根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深挖其背后丰富的多元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为山西大同大学校长 姚丽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3期

  • 第2023-11-12期

  • 第2023-11-11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5期

  • 第2023-1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