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要求,要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山西贡献。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到“七个着力”重要指示的突出要求。这一要求既强调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是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思想引领不断加强、文化滋养不断丰润、精神支撑不断强化的过程,只有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为深刻的时代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决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竞相发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建设培根铸魂的功能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更多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转化到与亿万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中,通过思想引领、精神驱动、资源供给、人才支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撑;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实践中看,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需要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财富期待的同时,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着的精神文化期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上看,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要求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路径,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更为突出的实践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对文化建设富含的期待相比较,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发展中对精神文化生活抱有的更多需求相比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推进文化强国奠定了应有的基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则构成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部署,实践中影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短板”,比如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的优秀文化产品还不充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和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任务还很艰巨。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何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统一于一体,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实践,努力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文化载体、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助力,就成为十分现实的任务。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建设使命光荣,使命践行负重致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作用,决定了越是进入实践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激发文化的强大支撑力和感染力,越要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来完成。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发挥文艺事业的突出作用。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脉搏、体察实践呼声,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开展文艺创作,以“人民期待”“社会视角”“现实生活”“大众语言”,推出更有时代感、群众性、生活化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并相应地培育造就高素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谱写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华彩篇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围绕优质化、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立足城乡特点,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打造更有特色、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水平。繁荣发展文化市场,重在把握正确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当前,要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特别要注重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数字出版、数字艺术、数字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既能满足文化需求,又能增强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在积极培育和壮大文旅融合市场主体的过程中,要努力破解文化与旅游“两大资源”相互分离的发展困境,通过推动“非遗+旅游”“非遗+文创”“文化+旅游”“博物馆+旅游”“节庆会展+旅游”“乡村振兴+旅游”等方式,优化布局文旅融合项目,带动文旅产业链和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把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
推进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山西贡献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对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山西来说,更具突出的现实意义。“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自信之源”,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的这一科学判断,精准地概括了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厚实基础,也是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山西贡献的信心所在。
推进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须对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有科学的判断。山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华夏文明、近代的晋商传奇和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不仅构成三晋文明传承的主脉络,还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文化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增长的同时,文化艺术创作成果引人瞩目,公共文化服务量质同升,非遗保护成绩斐然,旅游发展绩效亮眼,文旅消费提质增效。特别是2022年话剧《于成龙》入选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并获评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16件文化作品创记录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创历史之最。在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签约重点文化产业项目92个,涉及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演艺、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新媒体、数字创意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作用,增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信心。同时,与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我们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强、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和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旅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等,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任务依然艰巨。
推进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须在全面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推进山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在于强化改革的力度与创新的程度。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要求,聚焦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难点堵点问题,在重点领域改革上,找准改革的主攻方向、战略重点、任务举措;在文化体制机制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上,加强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改革具体实施上,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增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激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的活力;在管理体制上,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文化法治建设,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推进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须不断增强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的能力与本领。以繁荣发展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山西贡献,是使命担当,更是能力与本领的考验。要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主动加强学习,坚持深入实际,在思想上坚定信念,在实践中加强历练,在工作中转变作风,在创新中勇立新功。(作者:山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山西省委党校教授 高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