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治理的基础,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有好的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稳则国家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期探索长期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完善,一步一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符合时代要求、充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赞同的、具有生命力的先进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国家制度自信为基础,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实践导向,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过程中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健全的国家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国家治理体系则回应了制度体系完善的现实要求。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治理的创新性、有效性相互影响、协调促进,构建了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其实质是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制度结构的协调。制度是社会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定的一些约束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外在的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规范性,起“管理约束”作用,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制度规范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等。内在的非正式制度则是基于社会习惯、传统运行的规则折射出的价值观念、意识、道德规范等,具有内在性、实践性,起“托底保障”作用。正式制度提供行动规范,非正式制度弥补制度滞后与空缺,二者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基础驱动力”。
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对制度价值的坚持。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追求在于对“公平性”和“人本性”的坚持。于“公平性”而言,既要基于公平正义建构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维护和保障公平正义,保证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的实施和运转;于“人本性”而言,则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又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制度治理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和巩固的价值取向。
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为制度与技术的双向赋能。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治理技术改变了治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及结果,使得国家治理的多维度相互整合提速,进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推动了公共治理的变迁和治理变革的深入。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凸显治理技术维度重要性的同时,需要时刻牢记技术带来的安全、伦理、价值等方面的挑战。这就需要国家治理的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主动变革传统理念,以适应数字社会的治理新形态,提升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治理实践。
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完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这是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为我们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供了遵循。
完善制度建设是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制度建设摆在国家治理的重要位置,注重将国家治理中运行有效的治理措施用制度形式加以规范并且依据现实要求不断完善。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型,这些制度对于治理效能的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层次更深,对完善国家制度体系提出现实要求。
坚持制度自信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契合中国国情。一百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持续奋斗,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这便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独特优势的具体展现。
保障制度执行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保障制度执行是关键。具体而言,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强化契约意识、法治思维,提高遵守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以制度作为行动最高准则的文化氛围。三是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及反馈机制,让监督的权威有效成为执行力的保障,最大限度减少执行障碍和制度漏洞。(作者: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魏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