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以政治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引导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贡献。
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通过教育让各族群众认识到“一个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愿景”就是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三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四个与共”就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五个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间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手段。要健全文化共享机制,引导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树立和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创作和传播一系列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要充分发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案例、典型事迹,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用身边人身边事引起情感共鸣。要用多种形式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以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一系列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这些措施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意识到只有国家强了,中华民族好了,自己才能过上好日子。
以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要创造空间共聚条件,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推动各族群众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序流动,通过互嵌式发展,让各族群众不断增强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意识。
以法治来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要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用法治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新修订的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作者: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璐 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