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问道晋水

  盘古开天,轻而清者上浮为天,重而浊者下陷为地。天地初始时刻,除了轻的气和沉重的金石,最初的元素一定有水。
  水孕育了最初的生命形态,最初的部落、村庄也傍水而生。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江河湖泊的自然网络分布在华夏大地之上,先祖们对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人为踪迹也与之相伴而生。引水成渠、分洪灌溉、跨流域通航,水网所蕴含的文明脉络一以贯之,水的网络格局越治越细,闪耀着动人心魄的文明之光。
  兴水利除水害,是先民们从农业文明滥觞之初就默默扛起的使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中的这段论述,将水的哲学意蕴总结到了极致。古代的水利技术主张,也莫不以此为宗旨,善化之、利导之,垒堤修堰、筑坝掘沙、凿渠分水,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凝集着这样的智慧。从西周时期就已成形的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功能的都江堰,再到当下重新释放生机的京杭大运河,又到遍布吐鲁番地表地下的坎儿井,无不是一代又一代工程师一次又一次修缮叠加所创造、积累的丰硕成果。
  新时期的国家水网建设与这种治水文明一脉相承。新中国成立以来,上马了南水北调、三峡大坝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超大型水利工程。加快国家水网建设,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是每一个水利从业者都应该持之以恒坚守的使命意识。
  山西的治水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大禹治水前的500年,少昊后裔台骀,就成功治理了汾河水患,受到颛顼嘉奖而将其封于汾川,被后世尊为汾水之神。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远在荒蛮上古时,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被授为玄冥师的台骀为平水患,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从此,水归河道,众民乃生,万国为治。台骀治水时摸着天上的星辰来划分地上的水路与疆域,早在大禹治水前就已奠定了山川。
  早在2011年,山西就在全国首开先河,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水网建设,四大骨干工程顺利开工,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十几年中,“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网络蓝图如今已基本变为现实,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规划愿景也适时修正为“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的现代水网骨干架构,呈现出独有的严谨科学和大气。融入国家水网建设新征程,提升水资源空间配置能力,让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布局相匹配,推进水利信息化和数字孪生工程,成为山西水利工作的新任务、新使命。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管理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的串串足迹揭示了乡村和城市聚集发展的时空脉络,水利管理与治水思路的变革也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对水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历史就是一部悠久的水利工程历史,映照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每个角落。水网的自然网络状分布和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网络布局,造就了百姓生活的物理空间网络,深入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毛细血管网络,衍生出和谐统一却又独特多元的文明网络。
  国家水网建设牵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也直接创造着丰富多元的价值。依托于国家、省级和市县三级行政网络的水网释放出新的生命力和支撑力,除了继续发挥灌溉、防洪、供水、航运、养殖等基本功能,在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经济产业、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全领域的有形和无形价值,闪耀出可纳百川的潜力空间和包容万象的七彩光芒。这种理念也早已渗入山西水利工作之中,山西大水网、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重大工程相继实施,兴水热潮从未退去。
  流水不腐。我们相信,连接土地与亲缘、延续情感和血脉,将不同时空的奋斗篇章贯通成一张大网,就是我们水利人的天然职责和使命。
  问道中国,问道晋水,我们责无旁贷!

刘敬妤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04期

  • 第2024-01-03期

  • 第2024-01-02期

  • 第2024-01-01期

  • 第2023-12-31期

  • 第2023-12-30期

  • 第2023-12-29期

  • 第2023-12-28期

  • 第2023-12-27期

  • 第2023-12-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