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如何,关乎党和国家事业能否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青年是时代的先锋,赢得青年,就赢得了祖国的未来,赢得了民族的希望。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始终把青年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规律,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青年工作,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青年工作和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在新时代青年工作中担当更大使命、展现更大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理想是指引青年成长进步的灯塔,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对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提出重要要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青年有担当,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青年要发扬担当精神,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不断增强担当的意志和韧劲,提高担当的能力和本领。锤炼“能吃苦”的坚毅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当代青年要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履行好每一项职责的实际行动中。
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关键是要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武装头脑、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高校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进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教育青年学生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敢担当”的责任意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磨砺“能吃苦”的意志品质、践行“肯奋斗”的精神品格。
高校党委要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政治保障。在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过程中,高校党委肩负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障各支育人力量充分贯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育人理念。高校党委作为“神经中枢”,要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党委——二级学院党组织——师生党支部”的组织网络中指挥棒的作用,在日常育人工作中,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等要求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总体要求中。
以“三全育人”为牵引,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多方协同力量。“三全育人”是高校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体现,其实践重点在于统筹各方面要素,构建系统化、联动化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提升育人的能力和效果。高校要通过全面动员教、研、学等“多方联动”,以教学相长的深度互动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实现“全员育人”;要以多种形式加大对新时代好青年的宣传力度,让青年学生清楚地了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科学内涵,实现“全方位育人”;要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生涯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文化沃土。高校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励志求学、道德修养、责任担当等育人资源,教育青年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持久生命力与非凡吸引力,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和认同,更好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养分。
以“大思政课”为抓手,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也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突破点。高校应积极打造大思政育人平台,以学科专业为牵引,第一、第二课堂联动育人,实现“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师生同心协力打造沉浸式的思政大课堂,凸显大思政教育的包裹性和浸润性,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专业知识、长强国本领、明时代责任、强理想信念。(作者:山西大同大学法学院 郑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