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加速,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山西作为非遗大省,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让山西非遗在现代生活中被保护,在现代产业中被传承,进而成为展现山西民族文化特征的“活态”文化。
  建设非遗文化数据库,守护文化传统,留住历史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存量丰饶,仅非遗项目就多达8万余项。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应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数字化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准确、高效保存的重要手段,建设非遗文化数据库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类无形且活态的文化资源,天然依赖于有形化、视音频化、立体化的保存方式,这一特点也为非遗的传统保存带来了困难。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非遗文化数据库可以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保存类别多样的非遗项目。利用数字化保存能够采用多种方式找寻适合每一种非遗项目的数据留存形式,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进而进行整理、分类和编目,建立科学的非遗数据库。同时,非遗数据库能够采用更为稳定、可靠的储存方式,确保数据的长久留存。非遗数据库的建设能为传承者和研究者提供便捷的检索方式,进而将非遗文化从“入库”到“上线”,再到“上场”,满足多方面多维度需求。非遗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是我们系统保存、传承和发扬非遗项目,守护文化传统,留住历史根脉的重要途径。
  使用数字技术推进活化利用,增加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在建设数据库进行非遗文化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让三晋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非遗文化传播推广的过程也是非遗文化真正留存与活化的过程,如何让这些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创造经济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引入为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可能。首先,利用数字技术为传统工艺品制作提供技术支持,对传统工艺品进行再创造,使产品更加符合现代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除物质形态产品的需求外,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发展中对精神文化生活抱有更多的需求,传统非遗项目利用数字化而衍生出新的消费方式,如非遗体验教程、非遗研学辅导等模式。这些新模式生产出物质价值之外的精神消费,在有力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向更多人传递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符合现代大众逐步从表层的符号文化消费转向深层的精神文化探索的需求。其次,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技术,突破地域界限,打通感官壁垒,为用户提供全新沉浸式体验,实现非遗的感官体验与文化展示的便捷触达,增加非遗吸引力。总之,数字技术的运用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更加鲜活的“数字化生存”路径。通过将不同非遗文化的精髓和特点融入数字产品和体验中,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得到了延续和维系,更在数字世界再次展现其有声、有色、有形、有气势的一面,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作为文化资源,因其自身的精神特性和可衍生性,天然具有通过创新、转化谋求赓续传承、持续发展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要利用数字手段对非遗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数字场景丰富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场域和表现空间,信息传播技术迭代更新的加速为非遗传承的传播形式和媒介渠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要充分利用数字平台进行非遗文化宣传,如数字博物馆、微纪录片、视频博客、短视频等进行普及推广,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与此同时,要拓宽非遗体验场所,提供“线上+线下”体验与服务。同时,利用数字手段大力推动“非遗+”产业的发展,如“非遗+文旅”“非遗+消费”“非遗+数字动漫”“非遗+网络游戏”等方式,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非遗文化创新发展,让三晋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发并结合山西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与文旅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讲好山西故事,展现山西形象。比如直播带货与非遗文化结合,充分发掘山西文化产品的深层内涵,在品味山西美食、感受山西传统工艺的同时,利用数字平台了解产品背后的非遗文化内涵和非遗传承故事。切准年轻人脉搏,以“非遗+数字动漫”“非遗+网络游戏”等方式充分发挥数字优势,为受众提供多样性交互体验,将非遗文化潜移默化注入年轻人的血脉。(作者: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李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22期

  • 第2024-01-21期

  • 第2024-01-20期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4期

  • 第2024-01-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