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街市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搅动起寒冷天的热闹。忙年的脚步,一日紧过一日。家里变成杂货铺,衣服、食品等日用百样,方方面面日渐办理到接近周全。
做灯、买灯、挂灯,是忙年的重要内容。城镇乡村,大街小巷,白天,卖灯的摊铺,像朵朵鲜艳的红梅,将冬日简单的色调点染得生动丰富了许多。夜色降临,星空寥廓,一簇簇艳丽的红花,在静谧的墨底上灼灼盛开。
制作灯笼,运用纸扎、刺缝、书画、剪纸、木工、焊接、电工、光源等等。灯笼多种多样,以扁圆形纱灯为主,还有宫灯和仿各种物体形状的灯,另有风格独特的走马灯。大众化的纱灯制作和用料比较简单。宫灯因其造型要求,材料选用比较讲究,制作复杂。白菜灯、玉兔灯一类纯粹的观赏灯,特别强调趣味性,有的写上祝福的吉祥话,有的画上吉祥图案,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活灵活现。走马灯里,走的也不仅是马等动物,西游记的唐三藏师徒、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八仙等人物,充满意趣。
在视觉效果之外,挂灯笼,图的是喜庆吉祥、红红火火。古代挂灯笼的讲究不少,比如,灯笼一般挂偶数,讲究对称,好事成双成对。还有很多人每年要挂新灯笼。古人制作灯笼的表面多是以纸、布,竹木为骨架,经过一个多月风吹日晒,色褪形变,灯笼里点油灯或者蜡烛,人们将其互相碰撞,“碰灯”销毁。近些年,许多灯笼使用坚固而久不褪色的材料,保留几年,还和新的一样,所以,灯也不一定年年要“碰”了。
灯笼的历史演变,也是物质生活变化的缩影。以前,灯笼还是奢侈品,尤其在农村,过年很少有人家挂纱灯,细致排场的,用竹篾、树枝或者铁丝绑骨架,糊红纸自制。城里街上,也只有部分机关单位挂几个,显得气派典雅。
任何装饰品,都是物质的,也带着形而上的色彩。所以,千百年来,高档的宫灯在不断改进、提档,而平常的纱灯,也不是所有百姓家庭都挂得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国强民富,华夏小康,四海同春,家家红、人人乐的情景,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和心间。
彩灯高悬,悦目更赏心。黑暗中的光明,冬天里的春意,都是这个时节独具的蕴含,辉煌的灯火,将这恬美的结局、祥瑞的肇始,氤氲成一年中最漫天盈心的神圣浪漫。
两千余载,岁岁年年,这喜庆和希望一直在持续点燃。挂灯笼是过中国年的重要习俗。兴安岭雪绒厚覆的屋檐下,它热烈的眼睛温暖银色的世界;三沙渔村婆娑的绿叶,托起它喜盈盈的脸庞;昆仑山巍峨的哨所,它陪伴子弟兵守望家园;东海岛屿激荡的浪花,簇拥它团圆的美意。红红的灯笼,笼罩的是喜气,散发的是祥光,凝结的是亲情,照亮的是中华民族绵长的记忆图景。
武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