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幼对年画情有独钟。他在《朝花夕拾》中曾深情地回忆少年时与年画结下的渊源:“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娶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那时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
这里的“花纸”,即年画。鲁迅文中说到的“老鼠娶亲”的年画,是湖南邵阳滩头年画。此外,鲁迅还藏过朱仙镇、杨家埠、杨柳青、武强、桃花坞等地的年画。其中,鲁迅收藏的年画目录中的第一幅,便是《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足见鲁迅对这种生动活泼、流行于民间、充满民俗趣味的年画的喜爱之情。
鲁迅对河南朱仙镇年画也非常喜欢,当年他曾托青年年画爱好者刘岘为之收集到了一百多种。鲁迅在收到刘岘赠送的年画后,曾写信说:“……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和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了,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得木刻,我以为应该尽量采用其办法。”“木刻年画,在绍兴称之谓花纸。我看是好的,刻线粗健有力……这些年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刻年画独有的特色。”而“没有媚态”和“粗健有力”的艺术特质,正是鲁迅喜欢欣赏这些民间年画的原因之一。今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有鲁迅收藏的26幅河南朱仙镇年画作品,经我国年画收藏研究专家考证,这些年画都是孤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上世纪30年代,鲁迅提倡发起新兴木刻运动,提出重新审视年画等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并倡导融合西方版画、苏联版画、传统年画艺术的创作观念和技法,推动中国现代美术的革新。他给木刻版画家李桦的信中说:“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在《致段干青》函中指出,现代创作版画应参考民间喜爱的“花纸”:“他们在过年时所选取的花纸种类,是很可以参考的。”鲁迅还说过:“旧年画的形式可以采用,技法应不断更新,才能够适合绘制新内容的故事。旧的技法是不足表现现代人的生活的……”
不仅如此,年画对鲁迅小说创作也产生过积极影响。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提起,在自己的写作中,总是突出人物,将重点放在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上,这是从旧戏和年画中学来的:“中国的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可见,鲁迅对这种来自民间,颇接地气的传统年画的重视和推广,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就是对现在我国传统年画的收藏与研究也具有深远影响!
孟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