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师给我捎来他亲笔书写的对联,红色宣纸上的独创字体意蕴相连、行云流水,像他的人,潇洒的外形难掩优雅的本质。
矿山的年味是从苏老师手握一支细杆大头抓笔走进办公楼那一刻开启的。二十三,炒饧板;二十四,写大字……苏老师二十三就要写两副大对联,一副贴在矿区大门口,一副贴在办公楼大门口。对联内容也是提早编好的,党办、矿办、宣传科的笔杆子们聚在一起开小会,今年干了哪些大事,明年承诺几件实事,都要凝练成词嵌于对联。羊年“三阳开泰”、虎年“虎啸九霄”、龙年“龙腾四海”……横批也要寓意吉祥和美好。
小年的大红对联一贴,矿山的年味便日渐浓烈起来。工人俱乐部大厅每天都翰墨飘香、人来人往,矿上的“书法大家”们悬腕埋首,泛舟“红”海,乐此不疲。
矿区内,已开始布展元宵节的灯。主要路口搭彩门楼,行道树上缠七彩灯,门前檐角挂红灯笼,广场和家属区立灯笼墙,一排排、一串串的红灯笼,像酸酸甜甜的老北京冰糖葫芦,串出喜庆和团圆。主街道搭起数百米长的灯棚,纽扣般错落左右的学校、家属楼、医院、商店,全罩在红黄相间的格子棚下,迷离了矿工的眼,晃醉了上下班的脚步。灯棚下一律悬挂纸糊灯笼。住在矿区的家属们进入腊月便忙活起来——工会要评灯,那可是一二三等发奖金呢!他们扎灯架、买彩色皱纹纸,细细扎、慢慢剪、密密糊,绿莹莹的白菜灯、粉嘟嘟的扇子灯、圆滚滚的绣球灯、黄澄澄的元宝灯、滴溜溜转的走马灯……最后再题上自编的谜语和吉祥话,他们将对未来的期许寄于指间,描在灯上。灯笼成双成对招摇在开往春天的路上,飞扬在矿工的眼角眉梢。在他们心里,那一盏盏灯,是光明喜乐吉祥灯;那一盏盏灯,是祈福祈寿平安灯;那一盏盏灯,点亮的是人间烟火,温暖的是至爱亲情。而掌灯的人,则是他们的父母妻儿。
家属刘大妈个小语声高,走哪里都叽叽喳喳。她擅剪纸、热心肠,其貌不扬的身体里长着一颗玲珑心。每至糊灯时节,刘大妈的脸就涨红成一只鼓鼓的大灯笼,浑身洋溢着兴奋的亮光。张师傅家儿子要结婚,求她为灯笼上剪对戏水的鸳鸯;李大伯家老母亲大病初愈,她便剪出一捧生机盎然的万寿菊。别人家每年都“旧灯架子换新衣”,作为“糊灯高手”的她年年“新扎灯架出新品”,牛年糊一对角对角的“斗牛灯”,马年扎一对风驰电掣的“飞马灯”。看到挂灯师傅一声不响为她的灯预留出最显眼的位置,她人未近前笑声扬,哈哈,我今年可是糊了盏大灯,“兰花牌”航空母舰,瞧瞧,望云矿、伯方矿都在上面呢……
要说矿上最大的灯,当属望云村的龙灯。村与矿通体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村唤作“望云”,矿也唤作“望云”。铁打的矿山流水的灯,而望云村的龙灯表演从1958年望云建矿一直舞到现在,在传承中创新,越舞越红火。龙灯身长60米,分12节,12个青壮汉子擎着龙灯随鼓点跑、跳、走,舞出青龙喷火、蛟龙翻身、飞龙穿柱、龙头钻尾等花样,祈愿风调雨顺,祈福国泰民安,祈祝矿兴人旺。望云村龙灯表演源自清初,迄今300多年历史。“东庄的旱船长平的马,望云的龙灯村村耍”,古老的民俗表演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元宵节期间,周边村子的耍乐也要来打场子凑热闹,竹马、旱船、九莲灯,穿梭在矿山的街街巷巷;八音会、秧歌调、梆子腔,响彻矿山的角角落落。
工人俱乐部门口,两盘“狮子火”相向而对,狮口大张,眼若铜铃,耳鼻洞开,不怒自威。可别小看这“狮子火”,不是谁都能盘得了,盘火的师傅得是个全能人,要懂点建筑力学会泥瓦匠的手艺,拐弯处的支撑点找不准、土和麦秸比例调不对,“狮子火”会在高温下掉皮崩塌;还要懂点绘画美学造型,否则狮子就会变成猫呀狗呀的“四不像”。按照习俗,“狮子火”一般在耍乐故事开始上演的正月十三点燃,而矿上的“狮子火”,在除夕夜就七窍喷火,呼呼作响。火旺财旺人也旺,矿山的年味便在红的联、花的灯、旺的火中爆裂开来。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