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赤水河畔怀想

  冬日的贵州北部,云层低垂,阳光稀照,清冷湿润。浅灰色的天幕将山川峻岭笼罩。
  如果说从遵义到习水,是走在一马平川的百里画廊里,那么,行驶在习水城到土城古镇的高速公路上,则完全有一种凌空飞翔的状态。
  一路前行,浮动的云雾从车身前飘过,群峦的头顶显露于眼前。透过车窗往下看:村庄、农田、树木、河流,似乎都变成了航拍镜头下的微缩景观。每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都能望见在“地无三尺平”的喀斯特地貌上建造而成的“高速平原”,游刃有余地铺展开来,飘逸潇洒地延伸而去。这里交通的发达,让你都不敢想象它是修建在崖高谷深、重峦叠嶂、山地与丘陵面积高达92.5%的贵州,是修建在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
  不觉间,我们已经来到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习水县西部、赤水河中游东岸的千年古镇——土城,这是“中国作家看习水”采风活动的第一站。走进古风古韵的土城,中巴车并没有停留,而是沿着一条山间公路向纵深驶去。来这里,我们要拜谒的第一个地方是青杠坡镇烈士陵园。
  1935年1月,在危急关头,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召开了,当时,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大兵压境,中央决定撤离遵义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当红军到达土城古镇时,敌人已尾随而至,就在古镇东北方约3公里的青杠坡,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打响了。四周山势高峻、中间纵卧一条大沟壑的青杠坡,酷似一个放置在天地间的大葫芦,是打伏击战最有利的地形。红军决定在此与尾随的敌军展开一仗,从而突破围追堵截,实现既定目标。与此同时,敌军已抢占了各个高地,并构筑起居高临下的工事,企图在此将中央红军围歼。由于情报有误,孰料,尾随的敌军大大超出情报数字的几倍,并有援军从四面扑来。就在这只有几平方公里的战场上,红军与数倍于自己的敌军鏖战。为争夺银盘顶、寒棚坳等制高点,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亲自上阵,分别率领红三、红五军团,向敌人发起几次冲锋。战略高地终于拿下来了,可不多时又被武器精良、重兵反攻的敌军夺取,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危急时刻,就连红军干部团也冲了上去,与敌人展开殊死的肉搏战……
  站在青杠坡,听着讲解员详尽的讲述,我仿佛已经置身于硝烟滚滚、炮火连天的战场,我仿佛看到朱总司令手握驳壳枪,在枪林弹雨的前沿战场指挥;我仿佛看到,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政委的杨勇将军,在战斗中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腮,已不能说话,但还是强忍剧痛,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在写战斗命令,我的耳畔响起的是红军将士撼天震地的呐喊……
  青杠坡战役,红军重创了尾随之敌,但也有2000多名将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由于敌众我寡,战势对红军十分不利,中央在战地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主席果断决策:撤出战斗,并将北渡长江的战略,改为西渡赤水。面对来势汹汹、步步紧逼的敌军,背对河面宽阔、波涛汹涌的赤水河,3万红军如何能在一夜间快速渡河,成为决定红军命运最关键的一步棋。在“四渡赤水纪念馆”,我看到3扇深黑色斑斑点点、被岁月浸泡的老旧门板,它让时间转瞬回到1935年1月28日那个十万火急的夜晚。
  听说红军要在赤水河上搭建浮桥,土城老百姓二话不说慷慨解难,需要船只,出船只;需要门板,卸门板;需要绳索,拿绳索。一块块厚重的门板,都是土城百姓亲自扛到赤水河畔支援红军的,百姓的举动,就是人心的向背。在军情如火的情况下,红军的纪律更是严明:租船,必付租金;借东西,必打借条;使用老乡家的门板,必用银圆或等值的物资补偿,并在每扇门板上都写上记号,以备乡亲们之后认领。土城百姓无不感念:天下哪有这样仁义、守信的军队?这真正是咱自己的队伍啊!
  夜色下的赤水河上,两座浮桥终于搭起来了,3万红军顺利完成了渡水行动。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大幕,它成为红军在长征路上变被动为主动、从此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一场青杠坡战役,是一次大考,更是一次锻造与淬炼,多少共和国的元勋和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
  缓步在被先烈热血浸染的土地上,伫立于高耸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下,一行的作家们表情庄严、凝重,向长眠在此的红军烈士献上鲜花,深切缅怀,致敬英雄。这时,天空落下一阵细雨,那雨丝是那样地轻柔、舒缓、温润,我感觉它就是红军烈士流下的眼泪,那是欢笑的泪、欣慰的泪、胜利的泪。我慢慢抬起头向天空、向大山四周仰望,浅灰色的天空下,青杠坡当年的战场早已被浓翠葱茏的绿色包裹覆盖,显露着一派盎然生机,一条高速公路凌空而过,宛若一条缠绕于山脊的飘带,给这里增添了现代壮美的色彩。安卧于山中央的烈士陵园,规模宏大、肃穆静谧。我看到青杠坡下为缅怀红军烈士而修建的广场上走来了络绎不绝的人们,他们都是来这里瞻仰、纪念烈士们的,在人群中,有结队的战士、成群的青少年学生,还有老人和孩子。我想,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们,绝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
  站在赤水河畔的红军渡口望去,当年的浮桥早已不复存在,但在我心里仿佛依然还能看到它,别看它就是用几条破旧的木船、门板、毛竹、绳索搭就的浮桥,那可是改变红军、改变中国命运的桥,没有它,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更难看到新中国的曙光。
  今天,在赤水河500余公里的长度上,能看到多座现代化的大桥,特别是看到建造在川黔交界的古蔺与习水之间那高崖万仞,天堑遥遥,并创造了世界山区峡谷第一高塔悬索桥——赤水河红军大桥,让我们怎能不想起当年红军渡过赤水河时的那座浮桥?我想,当年牺牲在这里的红军烈士们也一定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的变化,看到了百姓方方面面的幸福生活,他们一定会自豪地说,为了今天,当年用生命去拼搏,值!
  夜幕降临,在赤水河畔,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开始了,只见由土城百姓组成的合唱团,在激情高昂地开始演唱《长征组歌》。望着青杠坡,伴着赤水河的涛声听“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感觉更加生动和强烈,我仿佛又看到了赤水河上的那座浮桥,那是红军来时的路,更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路……

马毅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07期

  • 第2024-03-06期

  • 第2024-03-05期

  • 第2024-03-04期

  • 第2024-03-03期

  • 第2024-03-02期

  • 第2024-03-01期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8期

  • 第2024-02-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