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生命中的温暖

  茶几上摆放着一本相册,每年假期回家我都习惯性地翻开。相册里全是亲人们的照片,他们遍布五湖四海,都在为幸福生活而忙碌,有些人甚至连过年也无法回家,这让每一个团聚的日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家人最看重的时刻。每次相逢都是难得的,父亲总会用镜头将血浓于水的我们融入一张张全家福。
  2008年的我们还在乡下的庭院中,北方的冬天常常刮着刺骨的寒风,风在每个人脸上烙下红彤彤的印记,家中的小孩子们傻呵呵地看着镜头,天真无邪的脸庞、呆萌可爱的表情、憨态可掬的姿态,在曾祖父面前整整齐齐站成一排,四世同堂的欢乐足以温暖那个寒冷的冬季。
  这张照片唤醒了许多我幼时的记忆,小时候老家在农村,解手需要去院子外的旱厕,喝水需要用桶从井中打上来,取暖需要自己烧炭……物质条件艰苦,但是有姑父买给我的零食,有爷爷奶奶亲手种的大红枣,还可以跟着哥哥一起放鞭炮……似乎一切变得有趣温馨起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精神上的富足,足以让整个童年摇曳着自由烂漫的气息。
  2013年的我们已搬进县城的禹泽苑小区,过年期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吃臊子面的场景被父亲摄入镜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臊子面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做法,夏县的臊子就地取材,是用猪肉末、白菜、豆腐、海带等普通食材熬制而成,美味唾手可得,红白事、生日宴、逢年过节的时候都必不可少。肉末为普通的面增加了油脂的香,白菜的爽口、豆腐的清凉又稀释了腻的口感,海带的加入,让这碗面变得鲜香起来,荤素搭配、相互调和,造就了属于夏县的独一无二的臊子。奶奶一早起来便煮好了一锅臊子,给每人碗里垫两个馄饨、挑一筷子面、舀一大勺臊子。面是长长细细的那种,吃的时候像嗦粉一样嗦面,三五下一碗面就见底了。夏县臊子面在吃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如同吹哨一般,所以也叫哨子面。每次回家,奶奶都会给我做臊子面,香喷喷的味道饱含着浓浓的爱。
  从农村到县城,地暖散发出的热量包裹着奶奶,她不再因吸入凉气而呼吸急促、咳嗽不止,疾病侵犯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小区对面是个公园,奶奶开始在那里练太极。三五成群的老人相互交流,舒展身躯,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做好每一个动作。而走入繁华闹市的爷爷也重新拾起了年少时的画家梦,他买好画板、画布、画笔、颜料、墨汁、宣纸,每天坐在阳台上安静地琢磨,用热爱画出秀美山川、花鸟鱼虫。不久后,他便加入县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画作被陈列在县文化馆。我每次回到家,爷爷都会骄傲地为我展示和讲解他的作品。
  2014年春节期间,奶奶为我们演示太极棍,听缓慢平稳的气息,观行云流水的动作,品刚柔相济的细节,悟一张一弛的哲理,虽说她不是行家,但一招一式足以让我沉醉于太极的深奥。父亲看奶奶的目光更像是妈妈看孩子那样,年幼的孩子只要学一点新东西,就想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妈妈看孩子总是眼里充满着慈祥,尽管新才艺可能不熟练,但在母亲眼中,笨拙的一言一行正是孩子天真可爱的具体化。父亲也这样看着他的母亲认真展示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喜笑颜开的脸上漫溢着对奶奶的赞美,按下快门,此刻的骄傲成为永恒。
  2019年正月初三,是我们整个大家族聚会的日子,三爷爷早早在大家庭微信群里进行了安排。那日,60多位亲人欢聚在大酒店,父亲登台主持,晚辈向长辈拜年,同辈间相互拜年,大家开开心心地聊工作、聊生活、聊学习,气氛热闹、笑声不断,传承着“团结和睦、勤劳节俭、耕读传世”的良好家风。
  我的5个爷爷名字分别是治安、保安、平安、稳安、定安,他们的子孙有的在村里种地、生活,有的在外地工作、学习,父亲据此为我们的合影题了首诗:“治保平稳定乾坤,五安好和世世春。水流大海源在心,树高千尺叶归根。春节本是吉庆日,四世同堂绕祥云。畅叙亲情赞盛世,幸福安康长精神。”我则感叹时间的力量,转眼间,当年脸上泛红的懵懂小孩子,都长成了能够撑起一片天的大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我们都越来越好。
  照片是不会说话的静物,无法活灵活现当时的场景,它最大的能力是让现实与想象重叠,事情的大致被照片吐露,模糊的细节靠想象雕刻,为照片加分的是回忆过去带来的感慨与感悟。相册躺在茶几上,成为家庭的岁月档案;相册躺在家人心中,成为越来越深的念想;相册躺在时间深处,成为生命逆光的追忆。

赵怡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12期

  • 第2024-03-11期

  • 第2024-03-10期

  • 第2024-03-09期

  • 第2024-03-08期

  • 第2024-03-07期

  • 第2024-03-06期

  • 第2024-03-05期

  • 第2024-03-04期

  • 第2024-03-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