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开始,我就读寄宿制学校。课余时间,书籍陪伴我最多,也渐渐养成了读书习惯。如今身处异乡,每个孤寂的夜晚,书籍更如老友般伴我左右,解我乡愁。
比起山西,新疆的冬日总感觉更为漫长,虽说读书是不分季节的,只要爱读书,任何时刻、任何场景,都能读书。而我,却偏爱冬日读书,尤其是飘雪时倚窗而读,感觉更有意境。
雪天读散文最适合不过,可从字里行间探究其智慧的感悟,可从大美的文字中找寻别有的厚重,归根结底是从文字中能找寻到和洁白雪花相匹配的纯洁与美好,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也是我坚持读书的动力。而那些书籍也不曾辜负我,让我可以在世俗中活得纯粹。
但离乡越久,我愈发现其实我怀念的并非仅是书中的美好,还有家乡春日里漫天飞舞的柳絮、夏日山野草丛中悠悠飞出的麻雀、秋日阳光下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冬日散发着融融暖意的香甜的红薯味道。是啊,读着读着才明白,原来故乡的山山水水已如印记般镌刻在了我的心里,即便离家千里也挥之不去。
在新疆工作的这些年,那些惦念着我的山西书友们常寄书或者分享电子书于我,让这个印记变得更为深刻。不久前,其中一位友人寄来了《山西通志》《山西地方文献及地方史论集》。拿到书的那一刻,心生惭愧,因为在山西时,总觉能时刻眼见家乡的一切,无须通过书籍探索家乡。现在离开了故乡,反而对它的过去、现实及未来都充满了解的渴望。
从这些书籍中,我看到了山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那些文字如经过若干级地层沉淀而来的水,如无数次发酵而酿造的酒,如阳光普照春华秋实而得来的粮。有时,读到深夜,累了便抱书睡去,常常梦中会呈现出家乡的模样。次日清晨醒来,当看到晨光透过窗户照在翻开的书页上,看到那莹莹的白雪,恍惚间还以为回到了山西老家,心里自然生出了无限的欢喜和感动。我明白,这恰是身处异乡读书的缘故。
可仅读书,似还不够尽兴。于是,我开始抄书,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电子抄,比如看到好的句子就可以直接点击屏幕画横线,保存在备忘录里,这种方法便捷快速,但倘若不常去温习,也容易忘记。一种是手抄,我的父亲至今都保留着这个习惯,手抄虽费时费事,但可以在美文美句后随时加些自己的理解作为注释,如果有疑惑还可留白,待日后弄懂再加新解。有时兴致高了,还可把书中的封面插图也照猫画虎地描下来,山西的一景一物被画在了我的笔下,思乡之情也变得愈发浓烈。
因此,于我而言,与其说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读故乡。与其说是在书中寻找美好,不如说是在书外延续美好。而书充当了这个纽带,将山西的人文地理、那方热土上的牵挂与友情,以及我的乡愁、精神世界等都串了起来,也将美好的愿景延续到了我对故土难舍难忘的情怀中,对乡情、友情的珍视中。
窗外,又下雪了。我倚坐窗前,望着纷纷落下的雪花,翻开一本书,心再次跟着书中的文字和雪花飘向了故乡。此刻,我真心期待在新的一年里,那些朝我滚滚而来的文字,能如阳光透过古老的树林,在心里落成一片小风景;又如雪山上的小黄花,将花粉散发,孕育出一片新生机,最终让我的读书之境在故乡的滋养下变得更为深厚。
韩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