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闺女都是自个家的亲,饭菜总是别人家的好。多少年过去,经过我有意或无意蹭别人家的饭,果真是别人家的饭好吃。
对于这个结论,我是有些沮丧的。关于何时会做饭的记忆,恐怕要追溯到十一二岁年纪。那时候,母亲要照顾患病住院的父亲,多数时候家里没有可吃的饭,为了肚子不受饿,我开始学着做饭。母亲很忙碌,三言两语的调教,虽不得要领,终于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饭,比如熬米汤或者炒土豆丝一类的,还能想起母亲夸奖我长本事的画面。一晃几十年过去,如今,在厨艺方面,无论煎、炒、炖,还是凉拌,可以说样样精通,至于味道,除了拌的凉菜有人夸奖过,多数时候我做的饭爱人和孩子都不评价!更有甚者,在有一次尝试做母亲从前做过的捞饭后,看见做成一锅稠粥的现场,真是有些崩溃。于是找母亲求助,为何做不成想要的样子?母亲则乐呵呵地教我做捞饭的每一道步骤;关于饺子,每一次我都会精心捯饬,剁肉、调馅、擀面皮、包饺子,守在灶台边盯着煮,味道却大多不尽人意,甚至有时候连自己都嫌弃。终于有一天,爱人对我的厨艺发表建设性意见:休几天年假,回去找老太太再培训培训吧!
说到母亲包的饺子,味道不是一般的鲜,但凡有人吃过,便会竖起大拇指。逢年过节回老家,刚到家门口,父亲便会迎上来询问吃啥饭?有父母牵挂的女儿真是会撒娇,想了又想,还是想吃母亲做的羊肉馅饺子。父亲得令,立时知会母亲。老两口一个去买肉、一个去洗菜;一个剁肉、一个炒花椒大料;一个拌馅、一个捣蒜,不消一个时辰,热气腾腾的饺子便会出锅,肉香四溢,一口一个,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不自觉会加吃好多,吃到撑得胃少不了有些烧,母亲当紧去熬煮山楂姜糖水。看见忙碌不停的父母,我感动得稀里哗啦,爱人则时不时夸奖母亲的厨艺,一旁讨教秘方,我的老母亲总是慈眉善目、咧着嘴笑:闺女做的饭也不错,都是我教会的!爱人有些呆愣,我却捧腹大笑。在母亲的眼里,女儿做的啥都好吃,典型的护短模式。
不过,话说回来,我看不上自个儿做的饭,女儿的一帮狐朋狗友却一个劲地捧场!每到女儿过生日时,呼啦啦四五六个女孩子便会提了一堆小礼物登门。为做出一桌像样的饭菜,我是使出浑身解数,炖排骨、煎鸡翅、油焖大虾、清炒素菜、拌凉菜……10多个菜在我的掌勺下,准点摆上餐桌,小家伙们准是一边吃一边捧场:阿姨,你做的饭真好吃,比我妈做得好!真心话有几分啊?真是不晓得!原以为这是孩子们拍马屁的话,不几日,碰巧遇到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妈妈,拉着我的手讨教厨艺,问及原因,原来她的女儿总是夸我做的饭好吃而嫌弃她的厨艺。
哈哈,原来,饭真是别人家的好。
街角巷尾处掩着的饭馆子里的饭十有八九好吃。这种饭馆一般门面小且精致,三四张长条桌、五六把木椅子、一个小吧台、二三个服务员、一个店老板,店内干净整洁、淡雅清静、灯光暖人;菜品不多、荤素各有,一盏菊花茶、几样小菜,店家总是很热情,上菜速度也很快,吃客多是回头客,少有拥挤,每一盘菜都是小店的主打菜,每一种主食都是店里的招牌。在这种小饭馆里,总是能吃到某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或者碰到多年老店,所以招人稀罕。每次在家里吃饭生厌了,便会四方打听寻个小饭馆,叫上好朋友解解馋,举杯浅吟、交情谈心,大快朵颐,其中味道不可言传。时间长了才明了,小饭馆的菜因少了城市的喧嚣和繁杂、多了一份让心可以暂时安顿的地儿,味道自然入心。
邻居家的饭也好吃。我家的邻居是晋城本地人,做一手好饭,当凡本地有名小吃,真是没有她不会的,且极地道。真是有些惭愧,做邻居20年,我努力向邻居学习,试做过卷白馍、甜饭,还有花菜饸饹,味道实在差强人意,倒是蹭过的饭多到数不清。细回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我这样一个异乡人,吃惯了家乡的味道,忽然有一天换了口味,自然生出喜欢。比如像晋城的花菜饸饹,色彩上极浓烈,以绿、白、红为主色;刀工精致,青椒、土豆、红萝卜、豆芽皆以丝入锅,开水焯一下,时间上不得过长又不能太短,入锅混炒,恰好熟脆;鲜红肉剁末炒熟锅底留浓汤汁;煮熟的饸饹软硬需适中,有嚼头。如此多的工序和讲究,实在是有些考验外地人,因而多少年过去,我仍旧不得要领,想吃的时候便去蹭一顿!
究其实,大多时候,我们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同熟悉的人、久居的环境,还有一日三餐的饭有些距离感,作一个短暂的觅新,感受一下味觉的刺激。因而,只要有陌生的、新鲜的口味,总是欢喜着投入新感情,这样看来,反而能理解,别人家的饭为啥会好吃。只不过,时间长了,又发现自己家的饭味道也不错!
梁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