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论尚武》中提道:“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尚武,深植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尚武精神更是在三晋大地熠熠生辉、世代传承。
远古时期,早在2.8万年前晋北桑干河流域朔州段的黑驼山下,峙峪人最早发明了弓箭。从此,远古时期的狩猎史和古代时期的战争史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恩格斯这样评价弓箭的发明:“相当于铁剑之于野蛮时代和火枪之于文明时代。”两万多年后的晋南汾河谷地,败于炎黄联军的蚩尤被肢解在此,故这里得名解州。《孔子三朝记》记载:“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州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解州有方圆百里的盐池,一到盛夏便颜色殷红,当地人称其为“蚩尤血”。秋后解州的枫叶红遍漫山,相传那些枫树是锁住蚩尤的木枷而长成。蚩尤虽然兵败身死,但英雄相惜,黄帝封他为战争之神,蚩尤也因此成为了华夏族尚武的图腾。
先秦时期,盘踞三晋大地的晋国和赵国先后“以武称霸”“以武为雄”。晋文公重耳虽然以“文”见谥,但却是靠以尚武为基石的王道才成为“春秋首霸”。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所首创的“诱敌深入、避实就虚、集中歼灭”战法,成为了军事辩证思想的典型战例,被历代军事家屡屡效法。《左传》记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后世更是据此典故,引申出了家喻户晓的成语“退避三舍”。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改革而闻名,他北逐匈奴、开疆拓土、修筑长城,赵国也因“尚武”而在战国称雄。可叹赵国“以武而兴,亦以武而衰”,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共投入上百万兵力,爆发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胜负最彻底的歼灭战。赵王因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得45万赵军被秦军坑杀。战胜方秦国奠定了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军事基础,战败方赵国则在历史上留下了教条主义的反面典型。直到现在,在高平的古战场遗址,仍有枯骨、箭镞出土。
汉魏时期,匈奴占据黄河中上游到贝加尔湖的广袤领土,山西成为了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流与对抗的“第一线”。临汾人卫青,他是汉武帝朝的大将军,在汉匈战争中“七战七捷”,打破了汉初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将河套地区纳入汉朝版图,从此“漠南无王庭”。同为临汾人的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青出于蓝胜于蓝,18岁时仅率800轻骑深入大漠,因功冠全军而受封“冠军侯”。他三征河西,打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走廊地带;他封狼居胥,实现了古代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与卫青合称“帝国双壁”。汉末三国鼎立,朔州人张辽,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他早年追随飞将军吕布,率领“并州狼骑”驰骋乱世;归顺曹操后,曾在逍遥津以八百甲士击溃孙权的十万大军,威名远震吴地,吓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现在的朔州城区,为了纪念张辽,专门命名一条主干道为“张辽路”。运城人关羽,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他温酒斩华雄、刺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从战场走向神坛成为武圣人,是中国人乃至国际上勇武忠义的化身。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有关帝庙。当然,作为关羽故里的运城,这里的关帝庙被称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李唐时期,山西的四位名将分别见证了王朝的建立、崛起、中兴、灭亡。朔州人尉迟恭,他是唐朝的立国名将,在北邙山、玄武门两番护主,辅佐李世民建立唐朝、取得皇位,其形象更成为后世驱鬼辟邪、祈福求安的门神。李世民这样评价他:“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运城人薛仁贵,他是唐朝的崛起名将,东征高丽、北伐回纥、西定突厥,“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旧唐书》记载:“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吕梁人郭子仪,他是唐朝的中兴名将,在安史之乱中收复失地、平定叛乱,在吐蕃、回纥、吐谷浑联军趁乱围攻长安时力保京都不失,他用一己之力力挽将倾大厦,为李唐王朝续命百年,受封“汾阳王”。宋代诗人周敦颐诗云:“国家唯赖老汾阳,盖世勋名树远疆。”忻州人李存孝,是晚唐名将,作为晋王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平定了唐末的黄巢起义。他和西楚霸王项羽齐名,被赞为“王不过项,将不过李。”只可惜受诬冤死,他死后13年,李唐王朝也结束了289年的统治。
赵宋时期,由于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军事分界线在山西境内由大同朔州的“外长城”南移至忻州的“内长城”。杨业和其子孙世代镇守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三关”,杨家将“男女皆上阵、满门尽忠烈”,他们的英雄事迹被文学家以《杨家将演义》的小说形式流传千古。为了纪念杨家将的不朽功勋,代县县城的钟鼓楼上,至今仍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匾。有“金刀令公杨无敌”美誉的杨业死后,北宋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从主动进攻转为了被动防御阶段。吕梁人狄青,是“北宋无将”大背景下难得的将才。他出身最底层的行伍,每逢战争、一马当先,且兼资文武、颇有三国时代“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吕蒙之风,他与岳飞并称为两宋“社稷存亡安危之将”。南宋政论家叶适评价道:“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
明清时期,山西将领继续在戍边戎疆、抵御外侮,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屡立奇功。运城人杨博,他主要贡献在戍边戎疆的战场。他为明帝国经略九边,在大同牛心山修缮地堡、壕堑等城防基础设施。曾在对蒙作战中四天四夜不卸甲胄,带领几百名死士火烧敌营。时人评价:“而其时出入将相,文经武纬,天下倚以安者,则杨公实第一。”大同人麻贵,他主要贡献在抵御外侮的战场。他是一位明代回族将领,家族世代为国戍边防寇。他在朝鲜战场屡次击溃倭寇,一路打到釜山,丰臣秀吉因此抑郁而终,倭寇残部仓皇逃离朝鲜半岛。为此,李氏朝鲜在首尔城外南汉山上书下“再造藩邦”四个大字,以此感念大明朝廷对朝鲜的复国之恩。太原人张元芳,他主要贡献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战场。他是清代“康乾盛世”的中兴名将,为康熙帝玄烨南征北战、勘定叛乱。时值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发动“三藩”之乱,据守台湾岛的郑经趁势袭扰清廷东南沿海地区,张元芳毅然出兵反攻,一举收复厦门、金门等地,为收复台湾、国家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三晋大地将星闪耀,他们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徐向前元帅纵横晋冀鲁豫,在晋东南挥师抗击日寇;彭真同志在晋北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巩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薄一波同志改组山西牺盟会、编练新军,领导创建太岳革命根据地;左权将军血洒太行山,为纪念将军英魂,辽县为此更名为“左权”县。据统计,1955年到1965年授衔的1614位开国将帅中,有八路军经历的开国将帅是1344位,其中有1002位在山西长期生活战斗过。三晋儿女和在三晋大地生活战斗过的中华儿女在革命和战争中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
走进新时代,尚武精神已深深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深刻寓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和“坚持斗争、不懈斗争、在斗争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本色。今天的三晋儿女将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山西篇章!
赵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