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三个故事一份“秘诀”

  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是一部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独具个性的文学传记,同时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鲜见的史料,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漂泊海外的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比如一些出身好的中国留学生的浓浓纨绔气,比如德国人“万事不着急”的生活态度,比如二战后欧洲时局的混乱……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叙述的有关德国学者的3个故事。
  当时,盟军的大批战机轰炸德国各个城市,哥廷根也在其中。某日,英国飞机投下气爆弹,小城哥廷根的玻璃大部分都被炸碎了。季先生早起进城沿街前进。走到兵营操场附近,从远处看到一个老头,弯腰屈背,仔细察看着什么。待到走近,他才看清是德国飞机制造之父、蜚声世界的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普兰特尔告诉他,自己正在看操场周围的一堵短墙,考究炸弹是如何摧毁这一段短墙的。他嘴里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实验室里是无论如何装配不起来的。”季羡林先生听了,肃然起敬,数十年都不曾忘记。
  在这本书里,季羡林还记录了一个别人告诉他的故事。某天夜里,盟军的飞机轰炸德国南部的重要城市慕尼黑,投掷了大批炸弹,城市到处起火。市民纷纷从楼上往地下室或防空洞里逃生,生怕迟缓了一秒钟,唯独有一个老人反其道而行之,他是从楼下往楼顶跑,而且同样急如星火。这位老人是慕尼黑一所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觉得震声冲天、地动山摇是难得的做实验的现场,比实验室里得到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头顶盟军的飞机一直在盘旋,随时有炸弹掉到这位教授的头上,但他全然不顾。
  哥廷根大学有个颇为古老的传统:星期六下午,一些教授会约上二三同好,到郊外山林中散步,边走边谈,谈的多半是学术问题;有时也有争论,甚至弄得彼此面红耳赤。在林中漫游倦了,就找一个咖啡馆,坐下吃喝点什么,兴尽再回城。季羡林先生就曾在山下巧遇过自己的老师西克先生和其他几位教授上山散步,西克还曾向别人介绍季羡林的博士论文做得怎样漂亮。
  这三个故事折射了什么呢?第一个故事讲的是认真。所谓认真,就是非常在乎事情的真相,遇到可以获得真相的机会决不放过;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对学术的献身精神。一般性地做学问,当然没有性命之虞,但特殊场合,比如使用容易爆炸的化合物或在地震、战争等环境工作,便可能遭遇不幸,而一个人想将学问做到极致,有时必须不惧牺牲。第三个故事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启发。做学问固然得静下心,用前人的话说,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世间成名的路千万条,选择搞科研速度最慢,耐不住寂寞,受不了孤独,扛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还是趁早离开为好。不过,做学问也不能老是将自己关在房子里。在书房或实验室待久了,找机会跟事业上的同仁或生活中的朋友聚一聚、聊一聊,别人的阅历、教养就可能变成你的阅历、教养,别人的灵感便可能点燃你的灵感。
  真正的学者都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理解,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获得某种知识或弄通某门学科,其日常行为是最好的教科书。季羡林先生此书的价值之一,正在于不经意间揭示了做学问的某种“秘诀”。

游宇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10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8期

  • 第2024-04-07期

  • 第2024-04-06期

  • 第2024-04-05期

  • 第2024-04-04期

  • 第2024-04-03期

  • 第2024-04-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