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廉吏能臣,然后才是诗人”,这是作家赵瑜多年研究白居易得出的结论。
赵瑜继2021年5月出版《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之后,2023年12月又推出纪实文学《清廉典范白居易》,翌年被省里推荐为全国廉政文化读本,备受读者喜爱。该书不仅是作家为白居易作传的引申与延展,更是对白居易仕官生涯的梳理,让读者对其一生有了总体把握,原来,诗人白居易是一位勤政廉洁的治世之才。赵瑜说,白居易坚持自己在《策林》里的治国思想,“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是他的一贯主张和基本遵循。诗名隆于政声,或许是百姓爱屋及乌,更兼白氏之诗妇孺皆知颇易坊间传颂,遂得以百代流传,慢慢地,大家就误以为他只是一位大诗人。
白居易一生“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经历9朝帝王政期,由基层(县尉)而中枢(中书舍人、刑部尚书),堪称中唐时期重要的治世之才,更是廉吏能丞。他29岁考取进士,32岁考授秘书省校书郎。从35岁授周至县尉开始,经历了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刑部侍郎、河南府尹、同州刺史,授勋上柱国,最后以刑部尚书致仕,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白氏75岁病逝后,唐宣宗赠予尚书右仆射荣誉官衔,并专门赋一诗《吊白居易》。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古代士人的最高境界。书中,赵瑜通过26个章节,扼要提炼其从基层做起,一步步体察体味民生,把自己年轻时的百余篇策论的“策林”治国思想付诸实践,深度参与国政。作为中唐的能臣廉吏,何谓能臣?白居易治县治郡治州时,所到之处均“宽刑均税”,植树筑堤疏浚河道鼓励农耕训练兵甲,贤能有为敢于担当,深受地方欢迎。作为翰林院一名言官,他直谏进言,矛头直指权贵,不媚上欺下,坚持为民请命,一度触怒皇帝和宦官权臣,几次遭贬。赵瑜为我们梳理出白居易的为政进仕之路,笔法简约,介绍白居易的经历,其五次主动退官,展示出不贪恋官位的文士气节。何谓廉吏?“坚辞厚礼”,即使皇帝已经发旨应允,他也拒绝收礼并上书陈述,让我们看到了白氏为政之高洁。又,按照唐官制,歇官停俸期间,官员是没有收入的,白居易一家屡陷贫忧,只好变卖家产土地维持困顿生活,在东都洛阳期间,居然没钱盖房子,幸得友人接济才得以栖身,应验了最初的“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典故,令人动容,足见其为官廉洁淡泊之追求。
纵观白氏40年从政履痕,一是建言献策奉献策书,二是主政州县竭力为民。尤其在担任县尉时,面对异常繁琐的杂务他挺身一线,处置矛盾冲突,鞍马劳顿之情屡屡见诸诗文。《唐六典》称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肩职甚重。史书上留下的,有他治理杭州西湖成就白堤、疏六井便于灌溉,苏州治理河道修筑道路贯通城乡被誉为“白公堤”的事迹。担任忠州刺史期间,他整顿地方行政鼓励生产,并兴水造林,大量植树于东坡,忠州遂成三峡名郡。白居易在72岁以刑部尚书致仕、无官可做时,依然牵挂民瘼,拿出自己半俸,号召寺僧、富人有钱出钱,贫者有力出力,凿石挖河,在龙门伊河流域,硬是开通出一条险滩(八节滩),往来舟楫不再船破人亡。作家通过《科举雄文看策林》《近臣直言讽喻诗》《忠州种树东坡上》《洛京囊中羞涩》《河南府尹忧贫寒》等短小掌故细节,展示白居易作为廉吏能臣的好官形象。比如作为言官的白居易,他将职责发挥到了极致,最著名的就是75篇《策林》,是白氏对于解困中唐危机、兴革除弊的理性思考,今日有专家概括其价值,“为君为臣之道、求贤访能之方、施政化民之略、整肃吏治之法、省刑慎罚之术、矜民恤情之核、治军御兵之要、礼乐文教之功”,诚哉斯言。赵瑜说,白居易的《策林》,剖析政治、经济、军事、刑法、吏治各方面问题,指出产生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方法,观点振聋发聩,精辟雄辩又前卫,在白氏几十年廉政生涯中,始终如一践行初心。
纵观《清廉典范白居易》,一本小书,不足13万字,却奉献给读者一片观察古人的新天地。赵瑜认为,久负盛名的白居易,首先是个好官,然后才轮到作好诗,吟诗作赋只是他人生的副产品,甚至是他日常工作笔记的艺术化集成。赵瑜此说,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仕官达人。如果仅仅视白居易为诗人,则很难了解他为什么如此伟大,伟大到深受朝廷、百官和百姓的称赞。笔者2022年曾撰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白居易》,就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而今读《清廉典范白居易》,更清晰梳理出白公为政为人之雄杰刚正,实乃其诗文得以被民众持久称颂的基础。
吴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