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是国家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3年公布)。古镇现存的古迹主要包括静升镇静升村的古建筑群及古镇除静升村外别的一些下辖村的古迹。其中,距静升村约2公里处的苏溪村现存古迹数量较多,种类丰富,主要包括资寿寺。灵石县清代古八景:苏溪夜月、耿氏宗祠、白衣庙、文昌阁,以及庆祥云、树德院、敦艮吉、务本居等一批民居老宅。其中,资寿寺于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溪村古建筑群分布于东西走向的中心街南北。西北角依山而建的资寿寺古建筑群是古村文化古迹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胜迹在历代史籍与碑刻里多有记载。《灵石县志》记载了该寺的位置与规模:资寿寺在县城东10公里苏溪村西,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主体面积为896平方米。屡经增修扩建后,据现在的统计,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
据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资寿寺正殿碑记》记载:“灵石县东仅十五里许,古有梵刹,额名‘资寿’。资寿寺古志所载,自大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僧哲吉祥创建,迄至大宋咸平二年(999年)僧宝璨复葺重建后,修废补罅,代不乏人。后经兵燹,基础仅存。又迨自大元泰定三年(1326年)僧元裕重修,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正殿”。历至清代屡加补修。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遗迹。今天,灵石县为打造古镇,资寿寺再次部分修缮。
与许多赋予佛教禅意的寺院名字不同,资寿寺取名接近世俗,用时尚的话说,接近地气,易于被大众理解,毫无高深、隐晦、玄奥之感。“资寿”一名出自“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资,有资助、赐予之意;寿,指长久、长寿。寺院起名“资寿”,以图祈愿一方百姓长寿安康。
资寿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顺坡势逐次修建,从北往南形成由高到低之势。主体建筑为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三进院落。规模宏敞,建筑雄伟,殿宇众多。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资寿寺碑记》记载时有建筑:雷音佛殿、释迦佛殿、药师佛殿、弥陀佛殿、地藏王菩萨殿、三大士殿、清源真君殿、四大天王殿、白衣大士殿、眼光菩萨殿、土地殿、准提菩萨殿、韦驮佛殿。寺院佛殿种类多,包括了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屡加修缮、补修后,至今寺院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砖雕照壁、上建重檐楼阁的仪门、山门、四大天王殿、大雄雷音宝殿,两侧建有竖三世佛殿、土地殿、钟楼、鼓楼、三大士殿、释迦佛殿、二郎殿、地藏王殿、弥陀佛殿、药师佛殿,寺院西北处建有方丈院、禅堂院、藏经楼,东南院中建有关帝庙。整座寺院核心建筑为大雄雷音宝殿,即正殿,或称大殿,造型端庄、古朴雄浑,为明代遗迹,占地240平方米,殿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寺院所有建筑,依山势高低参差错落,有序分布,浑然一体,蔚然壮观,俯视整个古村。
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寿寺,寺名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百姓愿望;建筑历史悠久,现存主体建筑已有500多年之久,属县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文物;寺内古碑记事完整,创建、大修、重修、补修朝代时间确切,为后世留下详尽、准确、宝贵的资料。
资寿寺的独特价值使之成为国保单位,其最宝贵的艺术价值是“三绝”:十八罗汉塑像、大雄宝殿壁画、药师佛殿藻井。
三大士殿内两侧塑有十八尊罗汉塑像,所以该殿也被称为罗汉殿。十八罗汉塑像为明代彩塑,其风格体征是雕刻技艺精湛,尊尊佛像造型各异,生动逼真,面部特征突出,人物心理、神态、动作,欢喜的、怒视的、慈眉善目的、沉思的、聆听的,虽然是宗教的人物造型,但在相貌上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间万象、众生百态。中国佛教雕塑发展至宋代,盛行写实之风,更加贴近生活,走向世俗,十八罗汉塑像继承了宋代雕塑的这一风格,是我国现存明代彩塑中的珍品。
大雄宝殿壁画,内容为“帝释礼佛图”。所绘内容情节丰富、故事生动,既有宗教里的礼佛、护法等故事,更多的是明代继承的民间世俗生活的刻画。颜色浓墨重彩,清新自然。绘画技艺新颖,打破传统平面绘图,使用了“沥粉”技术,即用装有胶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状物先描出隆起的花纹,形似浮雕,上面涂上胶,隆起处再贴金箔,呈现立体感。人物服装上的衣襟、腰带,两肩上的装饰,包括耳环等饰品,多采用此方式,看起来就像装饰了真的饰品,效果逼真,富有很强的质感、立体感,这种风格是壁画史上的创新。
药师佛殿顶部中间的装饰称为“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殿顶装饰特用的一种手法。藻是水中生物,井能蓄水,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所以古人制作藻井寓意防火。藻井的特殊价值还在于给人以视觉艺术效果,藻井结构呈层状,逐层向中央收缩成四面斜坡,整体形成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型,给人以极强的凹陷、收缩感。资寿寺药师佛殿的正方形藻井是由256组斗拱分四层向上收缩而成,矩形藻井是由100组斗拱分两层收缩而成。藻井构造纷繁复杂,纵深感强烈,给人视觉震撼效果与审美价值。
资寿寺,依山傍水,巍峨壮观,建在古老的静升镇苏溪村,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独特的文化艺术使得该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