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烨 崔晓龙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反映出党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鲜明人民立场,即以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美育作为“五育并举”的一环,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人们从未停止对美的追问和追求。人类意识到对美的理解关乎人对外界、他者和自我的审视与把握。因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美,既追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也赞扬崇高的人格美。可以说,美育发挥着使人从自然状态走向文化状态的津梁作用,引导着人认识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直至成为美,具有重要的人学价值。
以美化人:美育与人的生存
当我们谈论“人”时,我们所指的往往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的人。美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使人逐步摆脱自然人的蒙昧状态,将人“化育”为社会人、文化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具有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只具有自然属性,但人却可以从自然肉身中超越而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通过劳动创造美,同时使人本身也成为美的存在。所以在马克思看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但人的本质不是生来就有、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变化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美育便在这种生成性的“化”中发挥着作用。人并不是天生的审美动物,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社会属性,从而成为文化意义上的真正的人。美育就是要创设审美条件,引导人动用感官获得审美经验,使人了解到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进而将美内化于自身的本质力量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仅能够实现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以美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境况,将美的知识、感受、情感、行动融入日常生活,使追求美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因此,美育将给予人从既定的生存空间中解放出来的精神力量,使人发现生存世界的多重面向和无限可能,以自由之姿“诗意地栖居”。可见,美育关乎人的生存,能够解决“何以为人”的关键问题,不断满足其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精神文化需要。
以美育人:美育与人的发展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对人的塑造是整体的,它关乎人格的整全和完善,使人朝着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方向迈进。美育因其实践性、启发性和超越性特征成为推动人的发展的重要动力。
美育具有实践性,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美的知识,而是在美的浸润中以实践的方式来认识美、欣赏美、体验美,在审美活动中逐步习得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马克思认为,美并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同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够发现美、创造美。同样地,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知识传授的层面,而应将人带入审美环境之中,使人作为主体参与审美活动,在意象世界中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进而参与美的创造。在此过程中,美育将促使人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超越“主客二分”的理性认识方式,达至“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的审美状态,从而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发展。
美育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在审美活动中是自由的。因此,美育始终尊重人的主体意识,注重对个体的启发,强调对个性的激活,鼓励人在大胆的想象和创作中进行自我表达。美育因其启发性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有的科学哲学家认为,在科学上新理论的发现往往“要求个人有适当的或者美的感觉”“美的考虑的重要性有时可以是决定性的”。美育将以自由的想象、自由的创作唤起自由的灵魂,引导人在审美活动中彰显个性,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的美的缔造者。
美育具有超越性,它帮助人克服异化的片面状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以美好与希望之心追求梦想、拥抱未来。马克思曾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美的劳动却成为工人异己的力量,使工人变成畸形,而资本家也只能看到物的价值,丧失了对美的感受,异化劳动使人成为可悲的片面的人。美育通过创设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精神空间,提升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在劳动中自由自觉地创造美,实现自我的发展和超越。美育也将使人在审美中获得对生活与生命的愉悦感受,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的真实与可及,从而激活人超越自我、勇毅前行的生命力量。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美育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它将带领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以美的目光审视周遭,以美的情感体味生活,以美的心灵希冀未来,以积极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实现自我的进步与发展。
以美培元:美育与人的价值实现
人是价值性的存在,需要通过价值实现来成就自我,这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美育能够在予人以审美感受和审美感动的同时,以涵泳浸润的方式塑造高尚的品格,引领崇高的理想,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奠定基础。
审美是超功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美丑没有界限、审美没有尺度,美总是同真和善联系在一起。正如朱光潜所言:“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真”解决的是真理问题,“善”和“美”解决的是价值问题,真理和价值共同构成人在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时的尺度。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孔子就美的批判尺度曾提出“尽善尽美”的原则,孟子曾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将真和善也包含在了美的意涵之中。因此,美育不仅揭示什么是美,也引导着人感受“真”的力量和“善”的崇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育应认清自身重要的育人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提高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对美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新时代美育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引领人民求真力行、崇德向善、向美而行,感受祖国山河之美、中国精神之美、人民奋斗之美、时代奋进之美,从而将一个个美的个体凝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面上课题“‘艺科融合’视域下理工类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改革路径研究——以北京高校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S202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