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好“人才”文章

  

张旭光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能够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工具、生产创新价值的人才。要创新人才供给模式,营造人才集聚氛围,走出一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内源式发展”人才培养之路。
  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化、数智化、绿色化和高效化为特质的生产力质态,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元化要求更加凸显,不仅要具有先进深厚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应当具有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要完善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跨界思维、数智思维、绿色思维等理论思辨能力。人才队伍中不仅要有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也要有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构筑“一体化”新质人才供给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多领域融合特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应围绕新质生产力内涵本质构筑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的“一体化”培养供给模式。一是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学段中实现全程贯通、联合培养。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贯通在不同学段的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和评价考核中。二是跨界联创。创新是人才的核心要素。通过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职普融合等途径,汇聚协同多方主体和资源联合培养学生跨界知识体系的创新精神。运用跨界联创思维建立统筹发展机制,把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类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确立跨界联合、多元共治的新质人才联创机制。三是培养引进。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自主培养和靶向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制定实施基础学科人才、紧缺人才、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的梯度培养计划,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实施“高精尖缺”人才清单制度,靶向引进一批紧缺人才,以及具备数字化能力、掌握绿色制造技术的科技人才,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
  营造人才集聚氛围。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加速人才集聚,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性支撑。只有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才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高精尖缺”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新质生产力。一要打好人才“选拔评价”牌。要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关注社会贡献指标,强化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的考核,把有真才实学的新质人才选出来、引进来、用起来。二要打好人才“使用管理”牌。人才的使用管理重在挖掘,要通过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惜才、爱才、重才氛围,调动人才队伍敢于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三要打好人才“服务保障”牌。一方面,要完善配套政策,落实关爱举措。在配偶安置、子女教育、住房贷款、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护航,切实帮助新质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创新成果由“书架”走向“货架”。要实现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就需要把创新成果转换成产业活动。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平台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为新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29期

  • 第2024-04-28期

  • 第2024-04-27期

  • 第2024-04-26期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4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22期

  • 第2024-04-21期

  • 第2024-04-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