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已58岁,可在84岁的岳母面前还是“小婿”。这段日子,妻子把老人家接来和我们住在一起,我呢,有了一项新任务——听岳母唠叨。
岳母的记性很有特点,对往事记忆犹新,而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总也记不清。这样,啥时想起啥时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反复多次唠叨个没完。我想老人家一生经历坎坷,老来孤独寂寞,让她把想说的话像厦坡滚核桃——全倒出来好了。好好听着就是对老人家最好的“情感陪护”。岳母耳朵背,所以她说她的,我听我的,听到有意思的地方便点头示意。岳母见我积极响应,自然十分高兴。可我却招架不住了,因我有时写写东西需要思考,有灵感时若碰上岳母正开着话匣子,就不知该如何是好,没办法,我只得强迫自己。不过,这时我听得就不够专注和耐烦了,点头也成了心不在焉的应景动作。岳母好像并不在乎,只要女婿在身边,永远都聊得尽兴。
岳母给我讲她年轻时的经历——那时候条件差,也不懂卫生知识,一个人带孩子常用冰冷的水清洗尿布,时间长了,双手疼痛。找医生检查,说是时间长了不好治。过了60岁,双手手指全都变了形,伸展不开了。咬牙忍着疼,一天三顿做饭给家人。“这是我这辈子的大教训,年轻女人可得多注意,再不要受这个苦了。”
岳母给我讲她不识字的痛苦——亲戚捎来书信,不知道有啥急事,只能赶紧到巷里找个有文化的人给念信。该高兴的事儿就高兴,该解愁的事儿就解愁。“让后代娃娃可得好好学习文化,成个人才。”
岳母给我讲她做饭的手艺,比如豆沙包——先将面和好、揉好,要达到面光、手光、盆光的“三光”标准。用水淘净淘好豇豆、绿豆、红小豆等。再把和好的面放案板上揉长条用刀切小块擀薄片,按一定配比把豆子包严实包好,放锅里蒸。水开上汽小火再续烧30分钟。“做豆沙包那可是打小练下的。”
习惯成自然,这样一个“说”、一个“听”,时间长了,我竟对岳母的唠叨产生了依赖,她有时说累了停下,我反而有点不习惯,思路竟没有她唠叨时来得顺畅。
杨启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