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穿梭于博物馆中

  时值5月,省城太原一片明媚,公交车晃晃悠悠行驶在美丽的汾河西岸。车窗外,不远处的汾河水波光粼粼。
  下车,穿过地下通道,眼前瞬间开阔起来。矗立着的山西博物院如斗如鼎,国泰民安之意尽在其中。山西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大省,而山西博物院是山西最大的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缓缓步入馆内,眼前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游客往来穿梭,休息区、文创馆亦挤满了人。
  我如往常一般,拐入了最熟悉的晋国霸业展厅,这也是山西博物院最精华的展厅之一。于山西人而言,晋是永远的根与魂。“文公会盟,霸业始成;悼公复霸,九合诸侯。”想象着当年这片土地上的恢宏壮阔之景,心潮澎湃、久久难止。
  几个月前,集结了各地龙形器物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在馆内一层大厅开展。彩绘蟠龙盘前,我久久驻足。这个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我隔着千万年光阴。蟠龙盘踞,口衔嘉禾,古朴的盘身上有4道裂纹,那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时光过境处必会留痕,恰如人年岁渐长,两鬓青丝转白、笑纹渐深,让人不由想到屈子行吟江畔的感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只是时光似乎特别偏爱这个彩绘蟠龙盘,千万年的光阴仅拿走了它的完璧无暇,留下4道裂纹。也许万年之后的人依然能看到它。只是它习惯了古拙沉默,仅以一龙,象征祥瑞,寄托千万年来祖祖辈辈对幸福美好的向往。这热切的向往、厚重的期盼,似乎一曲回声,在时空的尽头两相碰撞、荡气回肠。
  不难想象千万年前,先人们燃起火种,抵抗漫漫长夜的黑暗孤寂。在微弱的火苗间,用红彩精心描绘着蟠龙图案。那火苗是如此微弱,大约一阵夜风就能扑灭;可又如此强大,火苗跳跃着、摇曳着,自燧人取火、伏羲画卦,到赤壁火卷长波,5000年的星火文明未曾熄灭、未曾断绝。
  还记得许多年前,随父亲去省博看展。那时年纪尚小,在偌大的展馆间漫无目的地走着。昏暗的灯光里,人渐渐犯困,只在一排游戏机前才兴致勃勃。对镇馆之宝“鸟尊”也就敷衍看看,更无暇注视蟠龙盘。展馆内有千百个盘子,多如繁星,何必在意?可多年后才知道,一个文物蕴藏着一段故事。那时鸟尊被盗墓人炸成百余个残片,多亏了考古人员的精心修复,才得以让世人见到这凤鸟回眸、小鸟依偎的惊艳之态。
  如今,天南地北的游客临走时都要带走与鸟尊相关的文创产品,或是冰箱贴,或是玩偶。我带走了一个鸟尊书签,自从踏上异地求学之路,与故乡、与年少时光,都已成千里之遥。抚过鸟尊青铜书签那冰凉精美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一脉文明的河川。我仿佛能看到它慈悲的目光,一如月光穿越荫翳,普照世人。
  还记得去年冒雪去辽宁省博物馆,遇到古朴圆润的白玉猪龙。与彩绘蟠龙盘一样,它也来自新石器时代。虽分处两地,两条龙却都体蜷如环,让人不由浮想联翩:大约先民们眼中的龙就是如此。
  而在许多年前,我也曾在炎炎夏日里,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注视着鎏金铁芯铜龙,以铁为骨、以铜为筋、以金为皮,屈身腾飞。那一刻,我似乎已然看到了飞龙翻卷带来的盛唐气象。
  无论冬夏,总想要离文物近一点,离文明近一点。当我一次次走进博物馆,我发现到博物馆打卡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尤其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走进博物馆,在那些不会说话的文物面前静静感受古老文明的厚重。与此同时,众多博物馆也开始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讲述文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让寻常百姓深入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感受古老文化带来的自信,感受文明热焰传出的熊熊希望。
  千万年光阴汇于一文物。穿梭于博物馆中,远听,是古今历史遥遥相望,悠长的回响;近看,是一颗颗文明的火种重燃光彩。在博物馆这方寸天地间,我们可以求索到东方古国文明进步的答案。

赵宇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2期

  • 第2024-05-11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 第2024-05-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