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艾生是我的学生,是我40年前在老家山西省新绛县教初中时的学生。有意思的是,那时候我17岁,段艾生12岁。我之所以能教了初中,因为我写过两个小戏剧,参加过地区和县里的戏曲汇演,居然还有了一些轰动。大概是看我有写作天赋,县文化馆就推荐我在创作之余,去县城关的一个学校教初中语文。
就这样,作为代理教师的我,就有了段艾生这样的几十个学生。
段艾生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境特别贫寒;二、学习特别出众;三、特别老实内敛,课上课下,总也怯生生的,说话很少。
他好像一年只穿两身衣服,天热的时候一身单衣,天冷的时候一身棉衣,没见过他穿新衣裳,也不知道他如何换洗衣服。极有可能的是,晚上临睡前洗了衣服,第二天上学前再穿上。脸色总是黑黢黢的,上学时,大多时间都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他的学习就像他的性格,十分扎实用功。门门功课成绩都很好,阅读的课外书也很多。《三国演义》《水浒传》《桐柏英雄》《吕梁英雄传》《苦菜花》《艳阳天》……在那个时候,他能看到这么多书,实属难能可贵。甚至还背了《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平时课本里所有的成语,他都能在第一时间给你准确回答解答出来。那时他在家里已经算是个劳动力,锄地割草,喂猪放羊,什么活儿都得干。你无法想象他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那么多精力,门门功课保持优秀,居然还读了那么多大部头。
令人惋惜的是,他没有上高中,上完初中就停学了。
再见到他的时候,已经过了十大几年。没想到,他竟然已经由一名解放军军官变成了一名人民法院的法官,而且已经完全靠自学拿到了3个大学文凭。
又过了十大几年,他从太原来到北京,说他写了一个名字叫《肥沃的黄河滩》的长篇小说,让我指导指导。
作品中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又让我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
作品中的北韩村,地处黄河岸畔,风雨飘摇一百年,几经兴盛衰败,历数屈辱蹂躏,水灾,旱灾,鼠灾,狼灾,腐败政权的压榨搜刮和国外列强的烧杀抢掠,村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无尽的坎坷和无穷的挫折,各个时期的洗炼和各种各样的磨难,最终来到了改革开放的探索追寻和新时期的复兴崛起。
长达一百年的村史变迁,正好巧合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因此,作品中的整个布局和情节推进,国仇、民仇、村仇、家仇交织生发,国史、民史、村史、家史交汇递进,既是一部中华民族近现代沉沦崛起的厚重史诗,也是一部黄河儿女倔强不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悲壮史话。
作品中跌宕起伏的事件、出人意料的情节、扣人心弦的细节、耳目一新的描写,采用现代科技成果“元宇宙”手法,将一连串传奇的故事、传奇的人物、传奇的人生,镶嵌在滔滔的黄河岸边、镶嵌在神奇的龙兴塔下、镶嵌在古绛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古老悠久的绛州,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它始建于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国都,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立三十六郡,此地为绛州郡。其后,虽多有兴废,但多数时间,领辖正平(今新绛县)、龙门(今河津市)、闻喜、曲沃、翼城、稷山、绛县、垣曲、万荣等八县。
1912年,绛州废州改县。因绛州辖下有一绛县,故改绛州为新绛县。
古老的绛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最为神奇的是矗立城北的龙兴塔。
此塔初建于唐朝咸亨元年(670年),高达40多米,由13级浮屠组成。此塔原为碧落塔,因宋朝开国皇帝赵匤胤发迹前曾寓居于此,故而易名龙兴塔。
龙兴塔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座会冒烟的神塔。每每相隔若干年,龙兴塔就会连冒几日直上云天的白色烟雾。
光绪己亥年(1899年),“塔顶腾烟,佥为青云直上”。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90年代,均有腾烟之奇事发生。
1993年8月,塔上青烟又起,引来三省八县市数万人争睹为快。
在古代绛州州府所在地的新绛县,有远古时期被敬奉为谷神的后稷佐臣伯益始教庶民耕获狩猎的稷益庙,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唐朝花园绛守居园池,有珍藏世界上最大玉佛的白胎寺,有原貌未变的宋代建筑夫子庙,有风貌依旧的元代鼓楼、钟楼、戏楼和衙门。
古绛州辖区内,有祭祀我国农耕文明的先创者后稷的稷王庙,有皇天后土其二有一的后土庙,有“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的黄河湿地西滩景区,有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出过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的裴柏村,有纪念商汤王灭夏建商、奠定商朝六百年基业的汤王山,有励精图治、成就霸业的晋文公重耳墓,有小沉香劈山救母、用神斧把华山一分为二的东华山,有舜帝传播农耕的舜王坪,有新石器时代至周代、汉代的大河口古墓遗址,有供奉“尧、舜、禹、汤”的四圣宫,有馆藏大量从远古时代到叔虞封唐、春秋争霸、战国争雄时期大量墓葬、墓棺和石器、陶器、铜器的中华博物馆。距古绛州城十几公里处,还有我国华北旧石器时代猿人向现代人过渡时期的活化石博物馆——丁村文化遗址。
在古绛州大地,历史名人举不胜举,数不胜数。
有辅佐晋平公图谋霸业的太傅羊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被世人称为舆学鼻祖的郭璞、唐代中兴名相裴度、唐朝名将薛仁贵、史学家司马迁、主编《论语》的卜子夏。
《肥沃的黄河滩》采用现实主义与新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采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高度融通、融汇、融合的元宇宙手段,将北韩村传奇的人物、传奇的故事、传奇的变迁,融通到龙兴塔下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融汇到黄河两岸的历史人文长河中、融合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
作品呈现给读者的人物、景物、事物,既是一个小山村的百年巨变,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缩影;既是一群黄河人同命运博弈的翻身史,也是中华儿女的近代斗争史;既是一个古老村庄的再次振兴,也是中国大地的再度复兴。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
一个北韩村涵盖了一个古绛州。
通过北韩村这个黄河岸畔的小山村,折映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儿女顽强不屈、前赴后继、奋发勇为、走向富强,这大概是段艾生花费多年心血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和用意。
《肥沃的黄河滩》即将出版之际,我深信这部作品能得到应有的回应和共鸣。
十分喜欢这部作品,并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是我的学生,也不仅仅因为这部作品里有我浓浓的乡情,而是这部作品中顶天立地的气势,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性人物和壮怀激烈的“中国故事”。
为此我们也深信读者一定会因她们而升华,为她们而感动。
是为序。
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