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践悟

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戈化聪 赵瑞丽

  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新”,关键点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是推动新技术、新价值、新产业发展的全要素先进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厚植人才新沃土,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孵化地,肩负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智的使命与责任。

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这一先进生产力催生下,与之共生共存的生产方式也应运而变,新的物质生产方式亟须与此相适配的新时代劳动者。应用型高等教育要持续培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建设者、引领者和驱动者,以“人才+”驱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可谓至关重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由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到“新发展格局”到“新质生产力”,这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的系统战略部署,整个过程是环环相扣的深入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扎实的系统性战略支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下好人才“先手棋”,打通人才培养“任督二脉”,培养多元化、复合化劳动者,为未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业需求提供充裕的人才后备军。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价值主体上呈现对象的一致性。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是在全球化时代科技与经济的迭代加速的现实背景下,对劳动者能力质性提升的根源性驱动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为面对革命性技术突破、创新性要素配置以及深度的产业转型升级而产生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生产力。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山西答卷,高素养的“新”劳动者必将成为其基础性的核心支撑。其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身体力行,通过培养大批迎合人工智能、VR技术、自动化设备等现代化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践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动下,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作为一个整体,融入人才培养之行已经迫在眉睫,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牢牢把握好“校、企、政”三方机制的育人主体,完善好“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与育人主体、课程体系归于一体,形成直观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必要之举。
  以产为导向,重塑育人主体: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态势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坚守分类发展原则,紧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变化,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对培养方案的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进行及时调整。通过把握好“政、校、企”三方育人共同体关系,利用好“行业+专业+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深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以学为中心,强化专业能力:健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乏个性化培育与多样化发展等问题,需坚持“理论+实践”的总体导向,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目标进行深入学习、发展个性,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对实践能力的锻炼,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跨界交叉融合能力,通过培育“理论+实践”双驱动的“全能型”人才,更好平衡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为带来更多的颠覆式创新产业注入人才红利。
  以研为推力,搭建科研平台: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环境。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主动整合、利用校内外产学研基地资源,借助校外企业、组织,导入先进技术体系、先进生产设备、先进培训模式等优质资源,在推动“智改数转”的产业发展以及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的进程中,及时为科技创新、未来产业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以赛为桥梁,构建竞赛生态:拓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维度。积极构建“学科基础+专业+双创”三类学科竞赛体系,配备“行业+企业+院校”三类指导教师,通过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的三全育人目标,强化体系,提升对象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涵盖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竞赛项目,给予学生在知识、实践、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多元选择,开展实际需求的产业式竞赛,与产业需求结合,培养灵活机动的“新”人才链。
  以创为引领,深化专项改革: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要以人才发展理念之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之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下,必须抢抓机遇,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融合,要勇争先、善作为,培养重知识、强技能、敢创新的人才大军。(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27期

  • 第2024-05-26期

  • 第2024-05-25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2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20期

  • 第2024-05-19期

  • 第2024-05-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