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家乡的黄芽菜

  在我的家乡沁县,春天里的野菜,地下的野蒜、苦苦菜自不必说,树上的嫩芽则要数黄芽菜。若问沁县有啥美味特产,家乡人随口就会说出:春有黄芽夏有笋(芦笋),卤肉干馍香煞人;鸡蛋瓜子很有名,沁州黄小米天下闻!这里说的黄芽,指的就是黄芽菜。
  “黄芽菜”是家乡人对皂芽菜的称呼,皂芽菜就是皂荚树的嫩芽。因为皂荚树刚长出的叶子是黄色的,所以习惯上称其黄芽菜。每年“五一”前后,是吃黄芽菜的时候。黄芽菜时令性很强,太嫩吃不出味道,长大了吃着发柴,两三寸长的时候最好吃。
  黄芽菜采摘的季节,家乡人便给予它更多的关注,或是思寻上年采摘的日子,或是向人打听芽口的生长情况,甚至有人干脆实地查看枝头长势等待黄芽菜长出来的时刻。皂荚树抽芽后,一天一个样,今天黄昏还是带绒毛的弯弯嫩芽,明儿早上张开的小叶片就像枝头扑翅的幼蝶,还散发着丝丝缕缕的馨香。随后,人们便拿着家伙什,或上树折枝,或用长镰巧钩慢打,或挎篮采摘。家乡有人曾经这样戏谑道:“一茬黄芽菜摘过,皂荚树就似遭了一场蝗灾!”如果你品尝过黄芽菜,就不难理解这样的比喻,一来家乡人不愿错过黄芽菜食用的最佳时间;二来家乡人都懂得怎样才能让皂荚树生生不息,因此,采摘时也顺便对皂荚树进行修剪。头茬黄芽采摘后,仅隔数日,便能再次长出叶子,新叶还可以采下来吃。
  黄芽菜的做法很简单,焯水3分钟,然后冷水一浇即可食用。最简单的是凉拌,有那种园种蔬菜所缺少的清香,特别新鲜,还是可以上席的菜。也可以加小葱、水萝卜、黄瓜等拼拌。拼拌的时候,黄芽菜与什么拼就随什么的味道,但又能让食者分明感受到它自身独有的鲜嫩之味。黄芽菜还可以和时令的头茬韭菜、鸡蛋、粉条等剁碎,做成饺子馅、包子馅、油三角馅……这些舌尖上的家乡味,才是人生真实的愉快的滋味,才是生活新鲜而快适的感觉。
  吃黄芽菜的季节,如有客人远道而来,好客的家乡人总会摆上一盘清香爽口的黄芽菜。客人咀嚼着黄芽菜,也总会说上一句:“这是啥东西?真好吃!”游子在外,不少人惦记着黄芽菜,亲戚朋友就想法子给弄上。更有甚者外出办事,提着黄芽菜牵线搭桥套近乎,还真办成了事情。
  皂荚树全身是宝。其叶子适时采摘可食,不采摘的皂荚叶还开花结果。花如同一串一串的细谷穗,荚果外形像扁豆角,形状扁长扭曲,成熟后呈棕黑色,这正是皂荚名字的来源。荚果中秋前后成熟,家乡的人叫巴角。巴角10多厘米长,里边有肉有籽,肉和种子都可以吃。巴角肉吃了有健胃的功效,入口甜脆,很受孩子们欢迎。
  皂荚还有特殊的功效。在宋代,人们就知道把天然的皂荚果实和猪油、樟脑以及其他一些香料和药物混合到一起,做成“肥皂团”,用来洗澡。皂荚还有一定的抑菌防腐功能,有可能是皂苷本身的效果,也有可能是其他物质的原因。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淮南人藏盐酒蟹,凡一器数十蟹,以皂荚半挺置其中,则可藏经岁不沙。”盐酒蟹就是醉蟹,宋代的淮南人腌醉蟹的时候会放皂荚来防腐。
  皂荚树在我国分布很广,在大同云冈石窟景区广场,在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在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都有它的身影。但是好多外地人,都不知道皂芽菜能吃。据说也有人吃过,但言味道苦涩,难以下咽。大概因家乡的水土硬,才让家乡沁县以及附近屯留、襄垣的不多地方,有了这种美食。
  因为黄芽菜是美食,故而皂荚树也便自带了保护功能,树身到处长刺,但阻挡不了家乡人对黄芽菜和巴角的向往。在家乡人的心里,黄芽菜是永远记得住的乡愁。即便采摘的时候满手扎刺,也心甘情愿。
  家乡人食用黄芽菜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人们把黄芽菜煮熟晒干,放到过年时泡开切碎做包子馅,香味依旧不减。现在,人们把煮好的黄芽菜带水冻在冰箱,随时吃到新鲜的黄芽菜已经不稀罕。更有开饭店之人,春天或是让亲戚朋友采摘黄芽菜,或是在农村大集上收购一些,保存起来一年四季供客人食用。客人吃的是新鲜,饭店图的是挣钱,确实是两全其美。村里一户人家门口有棵皂荚树,每年春天的黄芽菜全部给了开饭店的儿子,一树黄芽菜卖了1000多元。这家人看到了皂荚树的美好前景,不仅自己家种植了成片的皂荚树,而且逢人便讲黄芽菜的高效益,乡亲们便也都跟着种起了皂荚树。
  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黄芽菜采摘的季节,已经有人大量收购黄芽菜,简单包装后进行销售。通过加工,黄芽菜的保鲜期得以延长,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好几个村子有了种植发展皂荚树的规划,并起步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芽菜可望成为家乡的一个致富产业,在乡村振兴大业中绽放光彩。

王向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7期

  • 第2024-05-26期

  • 第2024-05-25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2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20期

  • 第2024-05-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