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怎么也赶不上太阳的两条长腿。到达大同土林,已是傍晚时分,夕阳圪蹴在遥远的地平线旁,开始抖拽偌大一床深褐色的被子,不服管教的蒿草摇晃着脑袋,你推我、我挤你,围栏里的两匹骆驼似乎心有不甘,抬起头来,你望东、它眺西。一棵不知什么树,高挺着光溜溜的身躯,朝天伸展着臂膀,在微风中不停地抖动,好像古城里招揽客人的幌子。印象中千峰竞秀、突兀奇崛的土林呢?
一路向西,脚下是石子铺成的小路,路两边是绳子拉拽的隔离线。石子松软,不知不觉便引领我们下行,形态各异的土林一下子扑面而来,俨然进入了一座地下雕塑馆。猛一扭身,一座城堡前,是一个四指回握、高高竖起的大拇哥,那么形神兼备,到底在赞美什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畅想。这是一个“窄口狭颈大肚梅瓶”,那是一头肉头肉脑身体臃肿的狗熊,还有的干脆就是一堵墙、一座塔、一只恐龙,角度不同、距离不同、季节不同、阳光投射的方向不同,同一处土林,便会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和形象。
“五指峰”到了。这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域,前方有一池湖水,苇草掩映、鸭鹅游荡,路旁竖着标牌,上书:土墙在淋蚀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演变成四连体的土柱,与东侧相对独立且较为粗壮的土柱构成一只手掌形态,被形象地称为“五指峰”。“大拇哥,二拇弟,中指王,无名弟,小妞妞,去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小时候背会的顺口溜,瞬间浮出脑海。是啊,一只手掌叉开五指,从地层深处伸出,不论意味着什么、昭示着什么,其形态已成为专家和游客的共识。
旁边已聚拢起一堆人。有人问,土林是怎么形成的?身穿红色工装的青年男女你看我、我瞅你,目光集聚到一位名叫大峰的男青年身上,他往前挪挪身体,抬起右手把眼镜往后一戳,又往右一指:“瞧!那些土林正在说话,讲述的就是地球的一段秘史。”
初夏的风呼呼吹过,似乎带来的正是遥远的诉说。大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时,还只是一颗小小泥丸,苍天这张娃娃脸,在太阳的唆使下说变就变,要么晒得大地着火,要么冰封雪冻,要么乌云化水不停地浇泼。地下岩浆更不安分,时而鼓捣和推搡地壳,轻则地动山摇、树倒屋塌,重则裂地为谷、陷落成海,时而钻出地缝,怒喷巨火、隆起成山。山体下的泥沙、砾石,被一涌一涌的湖水带进湖里,西北的尘土被飓风裹挟着一点一点运进湖里,火山把燃烧后的灰尘倾倒湖里,饱食终日的湖水晃动着身躯,不停地簸动,直到沉积物与水平面平行。泥沙、砾石、尘土、火山灰,就这样一层一层沉淀、叠加,静静地安歇在大同——泥河湾盆地水底。
到了大约两三万年前,也许是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湖水突然不辞而别。强冷强热、冷热交替,带来热胀冷缩,加上地层缓慢抬升,原来的湖底开始产生垂直裂隙,一场又一场突降的雨水,总是见缝插针,裂隙被侵蚀、切割,变成了冲沟,冲沟由浅入深、由窄变宽,便形成了一条条、一块块黄皮肤的土造型。
“土林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天然课堂,是十分难得的沉积学实验室,去年已入选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大峰举起双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圆,越讲越有激情:“但土林易蚀易变,十分脆弱。”说着,他掏出手机,边划拉屏幕边说:“这是前年的照片,这个‘萨克斯管’的景观还在;这是去年的照片,‘萨克斯管’就崩塌消失了。”
“那怎么办?”有人发出疑问。“这就要靠我们公司的袁媛和她的工作室了。”大峰憨厚地笑了笑,说道。“袁媛呢?”我几乎脱口而出。“我就是。”人群中发出一声干脆利落的女中音,一位穿着同样的红色工装、鼻梁上同样架着一副眼镜的女孩走到身边。赶快互加了微信:“想问的,咱们微信上说。”
当晚,手机响起,一看是袁媛,问这问那,一聊,竟然聊了半个多小时。袁媛2013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硕士学位,也许领导们看上了她的研究能力和风风火火、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2019年专门为她搭建了一个平台——袁媛(职工)创新工作室,让这个平均年龄仅有32岁的13人团队,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上,充分释放青春活力和才智潜能,为土林提供保护监测,就是他们的一项业务内容。通过每年两次的无人机倾斜摄影和激光扫描,为不可逆土林的勘查保护、虚拟修复和再现展示,提供准确、完善、系统的数据档案。
“这个项目的合同额是多少?”通话中,我问。“公益性的。我们公司与大同市云州区土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自然资源科普共建单位。”“那也是有成本的吧?”“主要是专业技术。”能听出电话那头袁媛满满的自信:“如果还要加一条,那就是团队火焰般的激情。”放下电话,我在电脑上翻看着袁媛发来的工作视频和照片。
蓝天下,占地3500亩的土林,就像一枚纹理清晰的树叶化石,静静地躺在大同盆地一隅,在青春、智慧和才情的加持滋养下,正在一点一点复活、一点一点跃升,终将从一字形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成为那棵不知名的树上郁郁葱葱的头饰。
裴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