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柳林县城西五公里处的三川河南岸,卧虎山下,有一个杨家将后人与张、王、高、贾等姓人家睦邻守土的古老村庄,因人们住在六郎堡上叫堡上村。慕名漫步村中,品味这里的居家村落、军事古堡和地名文化,见证岁月历久弥新的韵味,真能让人深深陶醉。
就村落文化而言,堡上村是一个历史渊深、古建蕴积、山清水秀、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传统古村落。跨过漫水桥,进入六郎沟,站立六郎井旁,左右仰望,六郎沟道以西山坳至山顶的古宅,就是杨六郎堡上村;六郎沟道以东就是三踏子居民新区。穿过三踏子,登上卧虎山张目西望,一个集传统村落文化和军事堡寨于一体的古村就在眼前。
该村坐西向东。村中现有崖壁土窑、石窑、砖窑和接口窑洞40余孔,全都是因地制宜,依山势而建于60度坡上。下一家的窑顶,就是上一家的院子,星罗棋布于山坳之中。身临其境,从上往下看,只见院子,不见窑洞。从下往上看,只见窑洞,不见院子。形似楼房,错落有致,形成一座古色古香、自然景观充满神话色彩的城堡式建筑群,别具特色。
一是穴居土窑洞充分体现出古代黄土高原穴居历史文化。走近堡上村审视崖壁土窑,顿觉它正如《周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穴居者,穿土而居其中,野处则复土于地而居之,《诗》所谓‘陶复陶穴’者是也。”再看挂口窑洞,古人讲究的不仅仅是土窑洞与建材的契合,更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二是建筑材料折射出各个时代不同的用材风格和年代。堡上村窑洞,不仅仅是明清砖窑,或砖接口土窑。在村里最高处中央位置的老爷庙上,还有坐西向东的三孔窑洞,全部用石头砌筑。按当地青砖取代石头的民用建材发展史推论,石窑无疑是早于明代砖窑的宋元建筑。显而易见,堡上村应该是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宋代古村。
三是拜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重修彩画碑记》:堡上之庙,古所建之,但殿阁卑狭,庙院窄小,至今历年久远。碑文和实地察看,村中三眼石砌窑洞顶端,旧有二层庙舍,供有关圣帝、火神、龙王、眼光、风神、华君、虸蚄、土神、五道等九尊神像;南门外观音庙中正殿一间,偏窑三孔,塑有观音、文殊、普贤、韦陀菩萨和十八罗汉。加上村南卧虎山腰的山神庙,村西河畔的河神庙,众多庙宇说明这个地方有着历史人文,简而言之就是有故事的地方。
就军事古堡而言,六郎堡上是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私家堡寨,杨家将故里火塘寨,与佘太君故居杨采(彩)塔的中间地段。其功用正如《文献通考·田赋七》:“又置堡寨,使其分居,无寇则耕,寇来则战。”其原貌除了大塔沟近年被填为灰坝外,雄风依旧。
一看地势,六郎堡上是从大塔山顶出脉,从南到北、由高到低、蜿蜒过狭、绵延而来,行至河边驻足是岸、异常突起的一座独立山头,高大雄伟,临河峭立。在城堡下面是以三面河沟为城池,即东有六郎沟,西有大塔沟,北有三川河水由东向西绕流而过。在城堡上面是以三面环山为屏障,即东有卧虎山,南有王家梁和大塔山,西有郝家山。山势险峻,弯环绕抱,东西护卫,自然形成易守难攻的军事地理形势。
二看防御,六郎堡上是以沟道河流为险而置的军事防御城堡。寨子顶端,人称堡梁,有一块平坦场地,当是杨六郎的练武场。练武场南置有南门、烽火台。南门外便是跑马梁直通大塔山顶,然后向南贯行千步称贯头,向东经王家梁至卧虎山,向西沿山脊至郝家山,均为屯兵之地,也就是杨六郎操练兵马的演兵场地,气势恢宏。堡内仅有一条小路,从河边北门起,沿沟渠坡面绕行村中,貌似一棵大树,开枝散叶,连接山顶南门,通向院落。寨中所有院落,寨墙高筑。内部家家互通,对外户户防范。如果将南、北两道寨门关上,就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军事堡垒,固若金汤。
三看军警,六郎堡上是一个军警哨所设施齐全、洞晓一切的山寨。来到杨六郎堡梁顶端,环顾四周,极目千里外,村庄道路一览无遗,山河美景尽收眼底。远眺东有杨家将故里火塘寨遥相呼应;西有佘太君故里佘家寨相得益彰。近观北有穆村、杨家坪金盆梁、杜家湾七星庙,隔河观灯;东有康家沟、沙曲交相辉映;西有安沟、薛村两山对峙;好一个气势磅礴的杨六郎古堡,不仅仅是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和宜人居住的风水宝地,更是洞晓一切、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
就地名文化而言,堡上村有六郎沟、六郎井、六郎堡、王家梁、卧虎山、水门坡、南门外、堡梁、跑马梁等地名历历在目。那么,何为地名?按照汉字定义解释,地名是指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显然,如此诸多地名,俨然一部记载人文地理的史书。一方面六郎沟、六郎堡、六郎井固然与杨六郎曾经居住生活过的故居有关;另一方面卧虎山、王家梁地名却另有一番原因,这就是杨六郎与王兰英姻缘之故。怎么回事呢?这就得从王兰英家世说起。
王兰英是王天龙之孙,王怀之女,人称王怀女,家世柳林县卧虎湾村。时逢残唐五代,世道混乱,为保境安宁,王天龙、王怀父子,初以卧虎湾村南所依之卧虎山顶王家堡屯兵起家,与火山王杨衮、杨业父子屯守之火塘寨,隔河对峙,共同守卫着都城,曾是世交。王天龙与杨衮是战略伙伴,惺惺相惜;王怀与杨业是并称令公,金兰之交,自是达官显宦,步步高升。先是王天龙被北汉世祖刘崇以一道圣旨任命为“金乾关总兵”,控扼关子沟前、康家沟和安沟一带,屯兵沙曲村之西山顶。后来王怀也被刘均派往今石楼县马村西南,担任永宁关元帅,屯兵于屈产河岸。
由于王天龙与王怀寓居卧虎湾,屯兵卧虎山时,虎虎生威,仕途顺利,所以地名随人,易地沿袭。凡是由王天龙王怀父子屯垦始创,每到一地都以虎名山,以王姓名村。于是,王怀父子镇守金乾关时的屯兵之处,叫卧虎山,居家之地,就叫王家梁。镇守永宁关时的屯兵之地叫黑虎山,居家之处,称为王家畔。后来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前,王兰英与杨六郎在黑虎山成亲,所以石楼人为纪念杨六郎与王兰英的成亲之地,把黑虎山,改名团圆山。
杨六郎与王兰英婚后,返回故乡柳林卧虎山,居于王家梁对面、卧虎山西头崖壁,至今陈年旧窑、防御地道尚存之处。开始兴家立业。在卧虎山对面筑起堡寨,建立新居,这就是杨六郎与王兰英的故居六郎堡上。后来居住在六郎堡上的人们为了铭记六郎故居历史和感恩,卧虎山与杨六郎堡上之间的沟道,就叫六郎沟,六郎居于堡上,凿井于沟中,叫六郎井。世代相传,继续保留村名原义,简称堡上村至今。
如今的堡上村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杨六郎古堡不仅仅是传递着关于杨六郎故居的信息,更是一个蕴含关于杨家将家国情怀的精神文化家园。
卧虎山与堡上村承载着杨六郎与王兰英的传奇故事和杨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保护好这一独特的文化古村,为让更多的人品味这里来自时光深处的韵味,感受山坳河边古村老宅的活力,让它为现代社会发展焕发出新的光彩。
杨富平